護膚品搓泥深度解析!一招教你如何避免!

你好不容易塗了幾層護膚品,將最後一個產品抹上準備大功告成時,卻發生了嚴重的搓泥;

你興沖沖買了2款不同品牌,不同成分的產品,聽達人說搭配一起使用會讓效果增強,結果一用下來發現搓泥;

你塗完一款網紅款防曬,再用粉底液一塗,又是難忍的搓泥!

然而,詭異的是,當你吐槽使用這些產品搓泥時,別人卻說根本不搓泥,而是說“好用”。

你不由得甚至開始懷疑,難道自己的臉還和別人不同?

其實真相沒那麼簡單。

隨著我們在臉上使用的產品越來越多,搓泥現象也越來越多。然而你媽媽可能也許用了很多年的護膚品,但是那個年代他們使用產品時搓泥現象並不嚴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搓泥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搓泥現象。

搓泥是什麼?

使用護膚品搓出來的一條一條,或是一坨一坨的東西,我們都會稱之為“搓泥”。然而泥卻是有多種多樣的,有的偏幹一些,有的偏溼一些,有的顏色是白,有的顏色,呃,是黑的。

護膚品搓泥深度解析!一招教你如何避免!

所以泥是一個統稱,凡是用著護膚品“用”出來“的不可理喻”的東西,都會被稱之為泥。這些東西有的是一些高分子的聚合物,在產品幹後形成的屑屑,或半乾的狀態下與其它產品中的成分糅合在一起形成的些條狀膠狀物的東西,或是一部分產品與另外的成分不“兼容”,不“吸收”,只能在皮膚上形成的殘留物。

搓泥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搓泥產生有多種原因,但可以分為三種形式的搓泥。AA型搓泥,AB型搓泥,以及ABX型搓泥。

1.AA型搓泥

最基礎的就是AA型搓泥,也就是產品自己能跟自己搓出泥來。

比如有些高分子成分,或者用於保溼,或者用於增稠,這些高分子本身能夠抓取水分子(以及甘油等多元醇類),水分子變得不容易跑動,從宏觀上表現得也就是水不容易流動,變得“厚”起來。這是增稠劑的一種原理。但是失水變幹後,這些高分子材料本來的面目就出來了,會形成一些泥或者屑屑。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透明質酸這個原料,是大分子結構,沒有水的情況下其實是固體粉末。具有很好的抓水吸溼能力,同時吸水後本身也變得稠厚。在較高濃度下的透明質酸,水乾了後會在皮膚上慢慢形成一層膜,搓一搓屑屑(完全乾了)或者泥(不完全乾)就出來了。

同理,這種屑屑也可見於發用定型產品比如定型啫喱中,這些產品的定型成分就是高分子聚合物。定型啫喱的屑屑也可看作是一種AA型的搓泥。

除了透明質酸這種高分子成分,還有很多其它高分子化合物也容易搓泥。包括黃原膠,卡波姆(這個相對要好一些)等等,一些增稠乳化劑搓泥也是類似原理,其搓泥能力是值得認可的。

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產品中使用了一款乳化增稠劑(原因不止這一個),商品名為305【聚丙烯酰胺、C13-14異構烷烴、月桂醇醚-7】有關,305的同門姊妹產品的還有一款叫400【聚丙烯酸酯-13,聚異丁烯、聚山梨醇酯-20】, 這款與防曬劑兼容性更好,但是,更搓泥。當然,這一類搓泥小能手,原料還有一大串……

還有一種搓泥,是因為護膚品中含有大量硅油類成分,特別是硅彈性體添加太多了。硅彈性體是什麼?那些在粉底裡大量使用,高端護膚品裡大量添加的讓你覺得各種好膚感的,就可能有硅彈性體的功勞。有一些硅彈性體,比如DC9040【環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聯聚合物】,你只要用手捏一捏,它自己就能和自己搓起泥來,根本不用你操心。這個原料大量用在配方中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影響。

這一類搓泥的特點就是,產品本身能夠搓泥,配方中添加量越高,你在臉上使用的量越大,搓泥越明顯。

(自搓泥的產品,比如編輯橙子最近吐槽的下面這個spf34的防曬)

不過,在實際中,更多的是A產品中與搭配使用的B產品之間產生的AB型搓泥。

2.AB型搓泥

AB型搓泥,又可以稱之為互搓泥。

當一個有搓泥傾向的產品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搓泥,但可能與其它產品一起使用時,發生熾烈的AB互搓泥現象。

那麼AB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相信很多朋友聽說過去死皮膏,這類產品其實是陰離子聚合物比如卡波,與其中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皮膚上使用時由於pH改變,同時搓動料體混雜著少量角質所導致的,而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一些濃度下,陰陽離子表活/聚合物之間互不相容導致的。這些搓出來的一條條的不是死皮,不是角質,而是產品料體!(當年,好多公司靠這款產品忽悠消費者掙得盆滿缽滿)

護膚品搓泥深度解析!一招教你如何避免!

除此之外,AB兩個產品產生搓泥,本質原因還有A產品使用後,已經在皮膚上形成了一層產品膜,佔據了皮膚的皮溝皮丘,而後面再使用產品B時,B無法被皮膚“吸收”,也無法與A很好的兼容在一起導致的。比如油和水是不相容的。如果使用一些油基產品(或是油份含量非常高的產品),最好含一些固態的油脂,後續再用水劑產品,油水混在一起,也有可能導致一些泥狀物的產生。

除了油水不相容,其實硅油與水也不相容,而且硅油也和很多油脂不相容,一些產品中如果含有硅脂,硅彈性體之類的硅油類成分,後續使用的其它產品中的油脂也與硅油類成分不兼容,那麼就有可能造成一層硅上面還要強行鋪一層不相容油脂的情況,這也容易造成搓泥的現象。

護膚品搓泥深度解析!一招教你如何避免!

而且這些含高含量硅油類產品,特別是含硅彈性體的產品,甚至是直接硅包的產品,其受粉體的影響更大,如果後續產品含有比如滑石粉,二氧化鈦等粉體,就非常容易產生搓泥。這就是為什麼使用一些的防曬,特別是硅包的防曬,再使用粉底,發現華麗的搓泥現象。

3.ABX搓泥

ABX搓泥形式,其實是AB搓泥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產品中發生的形式。因為很多情況下,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搓泥。我們把搓泥產生中最重要的因素歸類於AB兩種因素,其它的因素都用X表示,這樣X包括含粉體類,固體油脂,硅油類成分,多元醇含量,乳化劑,增稠劑,以及使用時pH,離子強度的變化造成原有產品結構的坍塌,產品用量與使用方法等等多種複雜因素。

總之,搓泥是一個多因素導致的護膚使用不兼容現象。當你使用防曬產品搓泥了,除了與自身防曬產品配方有關外,還與前面的打底所用的水乳產品,以及後面的跟妝使用的產品有關,也與臉上的角質情況,使用時的手法有著重要聯繫。所以,這就是使用同樣產品,人家都說好,你用了卻搓泥的原因。

如何理智地避免搓泥?

看到了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如何避免搓泥有所瞭解了。我再幫大家總結一下如何避免搓泥:

面部可以適度去角質,臉上的角質會讓泥更容易產生,建議一兩週可以做一次去角質,但敏感肌和乾性肌除外。

看成分表時,注意是否有AA搓泥的成分在產品中,比如透明質酸,黃原膠,纖維素,硅彈性體比,還有一些高分子增稠乳化劑:EG(這裡是商品名,【丙烯酸鈉/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鈉共聚物 、異十六烷 、 聚山梨醇酯-80 】, 305, 400(成分見上文)等等。與此類似的很多高分子及增稠乳化成分都能自搓泥。

不過要注意,當成分表上出現這些成分時,只代表著出現搓泥的可能性,實際上能否會自搓泥,也與配方有關。但是,這些成分配方添加量越高,越容易搓泥。

產品的使用量越多,越容易搓泥。這在只使用一款產品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也就是本來不搓泥的產品,你多使用一些也可能會搓泥)。如果後續疊加其它產品發現搓泥,那麼同樣也可以少用一點產品以減輕搓泥。此外,在手法上,2個產品用完後也不要用力去搓,這在塗防曬後再塗抹彩妝產品時尤其重要。所以,酌情少用一點產品,並且沒事少用自己的手去搓,以避免嚴重的搓泥。

按照合理的順序使用多個產品,大體是先水劑類,精華,乳液,膏霜,最後油類,含粉類的產品最後使用這樣的順序。再次強調 :如果一些產品中含有一些粉體成分,比如滑石粉,二氧化鈦,雲母等,請在最後一個使用(主要是粉底等彩妝產品)。比如下面我做的一個小演示實驗:

護膚品搓泥深度解析!一招教你如何避免!

在使用上要注意,請在用完第一個產品後等一會兒,等完全“吸收”後,或是稍幹一點後,再塗第二個產品,這樣搓泥也會減輕很多。

使用同一品牌的產品產生搓泥的可能性會小一些,不同品牌在一起產生搓泥的可能性增加,畢竟別人家的產品會不會與自家產品搓泥,配方工程師可沒這閒工夫去測試。

搓泥與個人使用產品組合,使用量,皮膚狀態,使用方法有關,而且與主觀感受等都有關。所以某人說使用某產品搓泥,那都是有各種條件的。比如我前幾天單用the ordianay的壬二酸產品,覺得搓泥明顯發了條微博,但也有人評論說不搓泥 –這就是來自個體的差異!

為什麼搓泥在現代護膚品中越來越嚴重?

搓泥的問題,要比二三十年前嚴重得多。二三十年前,全球護膚品原料種類都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研發護膚品配方也還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是要考慮和精確計算油脂的各項指標,做各種測試。而如今不僅乳化劑技術的發展讓配方設計時計算油水平衡成為了歷史,增稠乳化劑也帶來了極大的發展,一個剛入門的小朋友不用乳化劑,用增稠型乳化劑任意放一點油脂都能做出一款穩定的配方。然而增稠乳化劑大量使用帶來的問題就是搓泥。

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追求膚感,因而護膚品彩妝產品使用硅油類、粉體等成分也越來越多, 然而這些成分能夠很方便地給產品帶來好的膚感,但代價是更容易造成搓泥問題。

而消費者端,供選擇的品牌越來越多,使用的產品也越來越多了,再加上彩妝產品的使用,幾層,甚至十幾層產品疊加在臉上,搓點泥也是難以避免的。

所以,搓泥問題越來越嚴重,也就不難解釋了。

最後,說說你最難忘的搓泥產品或組合,讓其它人少栽一些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