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董村文昌祠始末

富平县宫里镇董村小学(原董村初中),其前身是一座历史久远、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祠庙“文昌祠”,为明朝所建。

富平县董村文昌祠始末

富平县宫里镇董村小学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明朝董村文风盛行,读书人多,出了许多举人、秀才,也有人做了官,为了加强乡村文风建设,鼓励村民子弟读四书五经,希望多出秀才与举人。于是,村中的秀才、举人们便号召村民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建立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该祠庙占地约十八亩,所建大殿宽五间,文昌君的泥像占据当中的三间,东边一间是药王孙思邈的塑像,西边一间是马王、牛王、土地爷三位的塑像,庙宇台基高五尺,庙殿房是五椽厅,并有拉廊,殿内空间十分宽敞,殿房高二丈余,房基多用石头垫底,墙壁外面全用青砖砌成,十分坚固。庙城的配套设施有戏楼、大栅门,栅门外有石牌坊一座、石狮子一对。大栅门匾额题有“文昌府”三大字。这样宏伟的庙宇建筑,在富平县北乡首屈一指。

自从文昌祠建立后,董村奖励耕读传家,鼓励农民子弟饱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村中的秀才、举人日益增多。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举人、进士,临行之前,都要来到文昌祠,对文昌帝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且规定每年二月初二祭神大会,届时全村男女老少,走进文昌祠,带上鞭炮、食品、酒、香米,前来磕头烧香、祭拜许愿,庙中香火旺盛,气象非凡,这种祭祀仪式一直持续到1949年解放前夕。

富平县董村文昌祠始末

董村小学校园

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时村中又有一位举人出面倡导,号召村民捐资,再次扩建文昌祠,在原来寝殿的南边,增建献殿五大间,所用木材十分讲究,全部到渭南县采购马尾松,所有柁、柱、梁、椽,都要挑选笔直而身无疤痕的材料,尤其是其中负重最大的柁,长度需二丈二尺,周圆直径二尺余,可谓“合抱”之材。自从这座五间宽的献殿建成之后,文昌祠的寝殿、献殿遂成为一个完整的庙宇建筑,其气势雄伟、空间宽阔,在全富平县众多庙宇中实属罕见。

文昌祠的建立与规模的扩大在封建社会里对董村村民影响巨大,激励世代子孙耕读传家,但也激化了当地的阶级对立,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清末,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秀才、举人大势已去,只能成为刀笔吏,俗称“师爷”或“胥吏”。他们在州县政府帮助知州、知县管理乡里,料理各种日常事务,这些人也就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帮凶,把持司法,帮助有钱人打官司,从中牟利。随着董村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就成为村中势力强大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广大农民备受剥削和压迫,生活极为困顿艰难。所以,董村的阶级斗争要比周围村子的更加尖锐和激烈。寻其根源,就是从明朝文昌祠建立后,村中的秀才、举人借着文昌帝君旗帜,大肆宣扬文昌帝君掌握“爵禄”的迷信传说,麻痹黎民百姓,让农民甘心情愿受剥削和压迫。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土改时期,地主阶级被彻底推翻了,农民才真正翻身作主。

富平县董村文昌祠始末

“董村私立文昌小学校”校名碑 田易藩书

1943年3月,文昌祠改建为董村私立文昌小学校,文化大革命后,文昌祠被完全拆除改建成富平县董村初中,2015年改作董村小学,2017—2018年,学校又进行了一次改扩建。

富平县董村文昌祠从明朝建立到最后被改建为学校,历经400多年历史,其庙宇规模之宏大,存世时间之长久,在全国实属少数,令人惊讶。特别是原来的寝殿,经历几次大的地震却依然如故,没有裂缝出现,可见这座大殿的建造工程是何等细致。

参考资料:田培栋《明代富平县文昌祠的建立》;田步云《文昌祠记事》

资料提供:董村小学校长 田定方

本文整理: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