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董村文昌祠始末

富平縣宮裡鎮董村小學(原董村初中),其前身是一座歷史久遠、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祠廟“文昌祠”,為明朝所建。

富平縣董村文昌祠始末

富平縣宮裡鎮董村小學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明朝董村文風盛行,讀書人多,出了許多舉人、秀才,也有人做了官,為了加強鄉村文風建設,鼓勵村民子弟讀四書五經,希望多出秀才與舉人。於是,村中的秀才、舉人們便號召村民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建立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該祠廟佔地約十八畝,所建大殿寬五間,文昌君的泥像佔據當中的三間,東邊一間是藥王孫思邈的塑像,西邊一間是馬王、牛王、土地爺三位的塑像,廟宇臺基高五尺,廟殿房是五椽廳,並有拉廊,殿內空間十分寬敞,殿房高二丈餘,房基多用石頭墊底,牆壁外面全用青磚砌成,十分堅固。廟城的配套設施有戲樓、大柵門,柵門外有石牌坊一座、石獅子一對。大柵門匾額題有“文昌府”三大字。這樣宏偉的廟宇建築,在富平縣北鄉首屈一指。

自從文昌祠建立後,董村獎勵耕讀傳家,鼓勵農民子弟飽讀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因此,村中的秀才、舉人日益增多。但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舉人、進士,臨行之前,都要來到文昌祠,對文昌帝頂禮膜拜,奉若神明。且規定每年二月初二祭神大會,屆時全村男女老少,走進文昌祠,帶上鞭炮、食品、酒、香米,前來磕頭燒香、祭拜許願,廟中香火旺盛,氣象非凡,這種祭祀儀式一直持續到1949年解放前夕。

富平縣董村文昌祠始末

董村小學校園

到了清乾隆年間,由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時村中又有一位舉人出面倡導,號召村民捐資,再次擴建文昌祠,在原來寢殿的南邊,增建獻殿五大間,所用木材十分講究,全部到渭南縣採購馬尾松,所有柁、柱、梁、椽,都要挑選筆直而身無疤痕的材料,尤其是其中負重最大的柁,長度需二丈二尺,周圓直徑二尺餘,可謂“合抱”之材。自從這座五間寬的獻殿建成之後,文昌祠的寢殿、獻殿遂成為一個完整的廟宇建築,其氣勢雄偉、空間寬闊,在全富平縣眾多廟宇中實屬罕見。

文昌祠的建立與規模的擴大在封建社會里對董村村民影響巨大,激勵世代子孫耕讀傳家,但也激化了當地的階級對立,增強了地主階級的勢力。清末,由於科舉制度的廢除,秀才、舉人大勢已去,只能成為刀筆吏,俗稱“師爺”或“胥吏”。他們在州縣政府幫助知州、知縣管理鄉里,料理各種日常事務,這些人也就變成了地主階級的幫兇,把持司法,幫助有錢人打官司,從中牟利。隨著董村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成為村中勢力強大的地主階級,兼併土地,欺壓百姓。廣大農民備受剝削和壓迫,生活極為困頓艱難。所以,董村的階級鬥爭要比周圍村子的更加尖銳和激烈。尋其根源,就是從明朝文昌祠建立後,村中的秀才、舉人藉著文昌帝君旗幟,大肆宣揚文昌帝君掌握“爵祿”的迷信傳說,麻痺黎民百姓,讓農民甘心情願受剝削和壓迫。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的土改時期,地主階級被徹底推翻了,農民才真正翻身作主。

富平縣董村文昌祠始末

“董村私立文昌小學校”校名碑 田易藩書

1943年3月,文昌祠改建為董村私立文昌小學校,文化大革命後,文昌祠被完全拆除改建成富平縣董村初中,2015年改作董村小學,2017—2018年,學校又進行了一次改擴建。

富平縣董村文昌祠從明朝建立到最後被改建為學校,歷經400多年曆史,其廟宇規模之宏大,存世時間之長久,在全國實屬少數,令人驚訝。特別是原來的寢殿,經歷幾次大的地震卻依然如故,沒有裂縫出現,可見這座大殿的建造工程是何等細緻。

參考資料:田培棟《明代富平縣文昌祠的建立》;田步雲《文昌祠記事》

資料提供:董村小學校長 田定方

本文整理: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