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古黃河金堤旁,有個一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渡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在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開鑿白溝、槽渠的基礎上,疏浚、開挖了大運河(永濟渠)。自宋元明清以來,這裡順河陸續建有碼頭十餘座,北宋歐陽修曾於此,兩任滑州通判,綿延數十里的小鎮上下船桅如林,蓬帆蔽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有詹天佑參與,由英、意兩國合作的福公司承建的道清鐵路開始通車,水旱兩條交通路線在此處的匯聚,成就了商賈雲集,日進斗金的道口鎮,位列“中州四大名鎮”,緣由“日見千帆過,夜泊百餘艘”的繁華景象,人們將道口鎮稱之為“小天津”,馳名中外的“道口燒雞”就誕生於此的“御河之畔”。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道口燒雞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名優特色食品,因其獨樹一幟的“色、香、味、型”四絕,被譽為“中華第一雞”、“中國四大名雞”、“中國知名品牌”等殊榮,可謂是國人不可或缺的中華美味之一,其代代相承的配伍秘籍和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在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7年被收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大數據平臺。

“義興張世家”是道口燒雞的首創者,雖歷經了三百五十多年的朝代更跌和歲月變遷,仍做為華夏食苑眾多奇葩中的一個鮮活載體,詮釋了“中華老字號遺產文化”技能傳承的表現形式和歷史積澱,既展示了“色、香、味、型、意”的中原飲食文化特徵,又承載了“色豔、鮮香、型美、味醇” 的大運河沿岸區域的民俗文化。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如今傳統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凝聚民族的強大文化和精神紐帶,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積極傳播中原飲食文化,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我們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歷史的輪廓雖然已經久遠,但瀰漫在人們心中的中國味道,仍舊能引起我們的無限遐想,近期本刊記者特別採訪了中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張中海先生系道口燒雞“義興張世家”第八代嫡傳人、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道口燒雞義興張世家”第八代掌門人;現任河南海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滑縣道口恆盛燒雞有限公司總經理;是河南省“河南老字號、中原貢品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食品品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滑縣歷史文化研究院非遺學會副會長、滑縣特殊教育學校名譽校長、滑縣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滑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義興張文化振興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訪談中,張中海向本刊記者介紹到,“義興張世家”道口燒雞是張氏家族獨創的傳統手工技藝,經過十幾道工序,佐使多味名貴中藥料材,輔以循環使用的百年秘製老湯;其製作過程工藝獨特,選料嚴謹,配伍考究,精製細作,利用頭、頸、腿、翅、胸,經巧妙盤繞和穿撐,呈口銜瑞蚨,體成半圓,似“元寶”之狀,觀感新奇,妙趣無窮,取吉祥如意、招財進寶、富貴榮華之意,意寓深遠,內涵豐富,使人觀之目悅,用之心賞,食之味美。其成品燒雞型美、色豔、味香、肉酥,食之鮮美醇厚,芳香四溢;兼具滋胃健脾、助陽強體、祛風行氣、調理養身等功效。

道口燒雞創始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據《浚縣誌》及《滑縣誌》記載,在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由於工藝簡單,技術條件差,未能形成特色,使致藏爾不聞。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張中海的先祖張炳接手燒雞店鋪,因生意清淡,張炳整日愁眉不展,一天在街上散心,偶遇曾在清宮御膳房作過御廚的老友劉義。他們久別重逢,閒談之中,劉義得知張炳的窘境,很是同情,他念及故交情誼,決定將自己在御膳房做雞的秘訣授予張炳,他說:“只要做出上品燒雞,何愁無有銷路,送你十個字,‘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接著他將八種佐料及用法、用量詳盡地告訴了張炳。八種料材經合理配伍,分別起提香、除腥、矯味、養胃、健脾、壯腎、助陽、強體、祛風等功效;老湯是煮了一遍又一遍且沿襲循環使用的秘製滷湯。張炳聽後,如獲至寶按照秘訣,依法烹製,做出的燒雞果然獨具風味。在後來的製作實踐中,他又苦心鑽研,不斷進行探索改進,匠心獨具的將燒雞撐成兩頭皆尖的半圓形,別緻美觀,油炸滷煮以後,外皮金黃,看起來像元寶。因其異香濃郁,色澤豔麗,造型別致而聲譽大振,生意逾加興隆。張炳念及劉義授技之恩,遂取“義友濟興”之意,將鋪號定名為“義興張”。清嘉慶(公元1796-1820年),一次嘉慶皇帝出巡途經道口,“聞異香而醒神”,問及左右,縣令以燒雞呈獻,嘉慶帝食之甚喜,贊曰:“色、形、味三絕,為天下佳饌”,自此始“義興張”道口燒雞便成為清朝宮廷的御用貢品。

以後,“義興張”道口燒雞的製作“秘籍”便遞相傳授,既授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歷經“義興張”燒雞世家數代傳承人的薪火相傳,其獨特、精湛的燒雞製作絕技,即展示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匯了大運河沿岸民風民俗的多樣性,又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制作技藝的獨特性,承載了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和五味調和的境界說。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土特產展覽大會上,“義興張”道口燒雞被評為 “中國十大名雞”之首,並於同年遴選至國慶招待宴會;1959年,在河南召開的第二次“鄭州會議”期間,省府用“道口燒雞”招待黨和國家領導人;1962年,“義興張”道口燒雞用冰箱冷藏運到香港,供港人品嚐;1970年前後,河南省人民政府多次選用“道口燒雞”招待來豫訪問、視察的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和部分國家駐華使節,受到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贊比亞前總統卡翁達、丹麥前首相哈特林、柬埔寨前國王西哈努克等人的一致好評;1980年,美國一華人餐廳經理陸德來信,想起曾經品嚐過的“義興張”道口燒雞,由衷讚歎道:“張家燒雞肥而不膩,色鮮味美,食用無需用刀,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離,無論冷熱,均餘香滿口,至今回味起來,猶垂涎三尺”。

1981年以來,“義興張”道口燒雞先後榮獲國家商業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中國土特產品展覽會第一名、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亞太博覽會銀獎、“中國公認名牌”等殊榮。 近年來,道口燒雞傳統技藝和文化遺產分別被《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商報》、《經濟參考》、《市場報》、《中國食品報》、《中國消費者報》、《河南日報》、《大河報》、新加坡《聯合晚報》、香港《大公報》、臺灣《自立晚報》等國內外眾多新聞媒體先後進行了專題報道。同時也被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臺、河南省電視臺、安陽市電視臺先後製作出《中國名特食品——道口燒雞》、《初訪燒雞城》、《道口“義興張”傳奇》、《道口燒雞鋪》等電影、影視或專題片向海內外廣為宣傳。

然而,今天令我們張氏家族痛心疾首,倍感焦慮的是道口燒雞最具傳奇性、最具影響力的“義興張”商標,在1982年經國營食品公司註冊使用後,於前幾年企業宣告破產的同時,由於種種原因至使商標所有權流失、淪落在外,以至於缺失監管、標準不一、魚目混雜的“義興張”道口燒雞在全國市場遍地的廉價銷售。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作為“義興張世家”第八代嫡傳人,張中海在繼承前輩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使道口燒雞的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所製作出的“義興張世家”道口燒雞其“色、香、味、形、意”更具鮮明特色。食之鮮嫩可口不膩,幽香醇厚悠長,為了使道口燒雞的生產規模形成產業鏈,讓更多人學習和掌握“道口燒雞”的傳統制作技藝,傳承弘揚這一中華傳統美食,2003年,在父親(第七代嫡傳人)的攜手扶持下,成立了“滑縣道口恆盛燒雞有限責任公司”,在張中海心裡,成立的公司不僅僅是生產規模的擴大,更是社會更多責任的擔當。

作為張氏家族的一代傳承人,張中海感悟到:“義興張世家燒雞傳統制作技藝”不僅僅是張氏家族的一項祖傳技藝,也是一筆十分珍貴的文化財富,更是中原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一珍貴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2010年7月,張中海投資二十餘萬元,聯合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文化部非遺司組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礎藝術課題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製作技藝”重點課題研究(批准立項號:11CG125),歷經三年的一、二、三期田野考察,最終彙編成書。

張中海製作的“張炳”、“恆勝”牌道口燒雞造形優美,色澤鮮豔,香味醇厚,先後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授予“河南十大名食”、河南省文化廳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原貢品”、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授予“河南老字號”、被安陽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CCTV鄉土-品味中國》、河南電視臺、河南省特色風味評審委員會等部門授予“最美家鄉味”、“中華名吃”、“河南特色風味名吃”等殊譽。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這些年,道口燒雞的品牌發展也面臨了很多問題,道口燒雞在當地和整個滑縣的數百家店鋪中品種眾多但品牌混雜,一個品種註冊商標也高達幾十家之多,僅使用“義興張”的牌子、字號及商標的就有近百家,讓很多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雖然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出公告,對道口燒雞實行原產地域保護,為道口燒雞提供了質量保證,同時也為道口燒雞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空間,對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於市場監管不夠充分、手工作坊漫延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使得道口燒雞的質量保證、品牌化塑造、規模化生產經營等方面不盡人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張中海於2016年積極組合優質渠道,設立“河南海恩食品有限公司”,全面開展體系管理,依據資源優勢,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品牌戰略,搭建網絡平臺,驅動創新增效。這體現了一位民營企業家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文化情懷。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訪非遺傳承人張中海先生

傳承河南文化 傳播中原文明------歡迎關注老家河南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