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古黄河金堤旁,有个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渡口,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开凿白沟、槽渠的基础上,疏浚、开挖了大运河(永济渠)。自宋元明清以来,这里顺河陆续建有码头十余座,北宋欧阳修曾于此,两任滑州通判,绵延数十里的小镇上下船桅如林,蓬帆蔽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詹天佑参与,由英、意两国合作的福公司承建的道清铁路开始通车,水旱两条交通路线在此处的汇聚,成就了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的道口镇,位列“中州四大名镇”,缘由“日见千帆过,夜泊百余艘”的繁华景象,人们将道口镇称之为“小天津”,驰名中外的“道口烧鸡”就诞生于此的“御河之畔”。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道口烧鸡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名优特色食品,因其独树一帜的“色、香、味、型”四绝,被誉为“中华第一鸡”、“中国四大名鸡”、“中国知名品牌”等殊荣,可谓是国人不可或缺的中华美味之一,其代代相承的配伍秘籍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7年被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

“义兴张世家”是道口烧鸡的首创者,虽历经了三百五十多年的朝代更跌和岁月变迁,仍做为华夏食苑众多奇葩中的一个鲜活载体,诠释了“中华老字号遗产文化”技能传承的表现形式和历史积淀,既展示了“色、香、味、型、意”的中原饮食文化特征,又承载了“色艳、鲜香、型美、味醇” 的大运河沿岸区域的民俗文化。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如今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凝聚民族的强大文化和精神纽带,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积极传播中原饮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历史的轮廓虽然已经久远,但弥漫在人们心中的中国味道,仍旧能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近期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张中海先生系道口烧鸡“义兴张世家”第八代嫡传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道口烧鸡义兴张世家”第八代掌门人;现任河南海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滑县道口恒盛烧鸡有限公司总经理;是河南省“河南老字号、中原贡品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滑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非遗学会副会长、滑县特殊教育学校名誉校长、滑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义兴张文化振兴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访谈中,张中海向本刊记者介绍到,“义兴张世家”道口烧鸡是张氏家族独创的传统手工技艺,经过十几道工序,佐使多味名贵中药料材,辅以循环使用的百年秘制老汤;其制作过程工艺独特,选料严谨,配伍考究,精制细作,利用头、颈、腿、翅、胸,经巧妙盘绕和穿撑,呈口衔瑞蚨,体成半圆,似“元宝”之状,观感新奇,妙趣无穷,取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富贵荣华之意,意寓深远,内涵丰富,使人观之目悦,用之心赏,食之味美。其成品烧鸡型美、色艳、味香、肉酥,食之鲜美醇厚,芳香四溢;兼具滋胃健脾、助阳强体、祛风行气、调理养身等功效。

道口烧鸡创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浚县志》及《滑县志》记载,在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工艺简单,技术条件差,未能形成特色,使致藏尔不闻。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张中海的先祖张炳接手烧鸡店铺,因生意清淡,张炳整日愁眉不展,一天在街上散心,偶遇曾在清宫御膳房作过御厨的老友刘义。他们久别重逢,闲谈之中,刘义得知张炳的窘境,很是同情,他念及故交情谊,决定将自己在御膳房做鸡的秘诀授予张炳,他说:“只要做出上品烧鸡,何愁无有销路,送你十个字,‘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接着他将八种佐料及用法、用量详尽地告诉了张炳。八种料材经合理配伍,分别起提香、除腥、矫味、养胃、健脾、壮肾、助阳、强体、祛风等功效;老汤是煮了一遍又一遍且沿袭循环使用的秘制卤汤。张炳听后,如获至宝按照秘诀,依法烹制,做出的烧鸡果然独具风味。在后来的制作实践中,他又苦心钻研,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匠心独具的将烧鸡撑成两头皆尖的半圆形,别致美观,油炸卤煮以后,外皮金黄,看起来像元宝。因其异香浓郁,色泽艳丽,造型别致而声誉大振,生意逾加兴隆。张炳念及刘义授技之恩,遂取“义友济兴”之意,将铺号定名为“义兴张”。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一次嘉庆皇帝出巡途经道口,“闻异香而醒神”,问及左右,县令以烧鸡呈献,嘉庆帝食之甚喜,赞曰:“色、形、味三绝,为天下佳馔”,自此始“义兴张”道口烧鸡便成为清朝宫廷的御用贡品。

以后,“义兴张”道口烧鸡的制作“秘籍”便递相传授,既授家珍绝技,又传百年老汤,历经“义兴张”烧鸡世家数代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其独特、精湛的烧鸡制作绝技,即展示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融汇了大运河沿岸民风民俗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制作技艺的独特性,承载了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和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土特产展览大会上,“义兴张”道口烧鸡被评为 “中国十大名鸡”之首,并于同年遴选至国庆招待宴会;1959年,在河南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省府用“道口烧鸡”招待党和国家领导人;1962年,“义兴张”道口烧鸡用冰箱冷藏运到香港,供港人品尝;1970年前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多次选用“道口烧鸡”招待来豫访问、视察的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受到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丹麦前首相哈特林、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等人的一致好评;1980年,美国一华人餐厅经理陆德来信,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义兴张”道口烧鸡,由衷赞叹道:“张家烧鸡肥而不腻,色鲜味美,食用无需用刀,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离,无论冷热,均余香满口,至今回味起来,犹垂涎三尺”。

1981年以来,“义兴张”道口烧鸡先后荣获国家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中国土特产品展览会第一名、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亚太博览会银奖、“中国公认名牌”等殊荣。 近年来,道口烧鸡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分别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经济参考》、《市场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消费者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新加坡《联合晚报》、香港《大公报》、台湾《自立晚报》等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也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电视台、安阳市电视台先后制作出《中国名特食品——道口烧鸡》、《初访烧鸡城》、《道口“义兴张”传奇》、《道口烧鸡铺》等电影、影视或专题片向海内外广为宣传。

然而,今天令我们张氏家族痛心疾首,倍感焦虑的是道口烧鸡最具传奇性、最具影响力的“义兴张”商标,在1982年经国营食品公司注册使用后,于前几年企业宣告破产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至使商标所有权流失、沦落在外,以至于缺失监管、标准不一、鱼目混杂的“义兴张”道口烧鸡在全国市场遍地的廉价销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作为“义兴张世家”第八代嫡传人,张中海在继承前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道口烧鸡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所制作出的“义兴张世家”道口烧鸡其“色、香、味、形、意”更具鲜明特色。食之鲜嫩可口不腻,幽香醇厚悠长,为了使道口烧鸡的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链,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道口烧鸡”的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弘扬这一中华传统美食,2003年,在父亲(第七代嫡传人)的携手扶持下,成立了“滑县道口恒盛烧鸡有限责任公司”,在张中海心里,成立的公司不仅仅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更是社会更多责任的担当。

作为张氏家族的一代传承人,张中海感悟到:“义兴张世家烧鸡传统制作技艺”不仅仅是张氏家族的一项祖传技艺,也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原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珍贵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10年7月,张中海投资二十余万元,联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组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础艺术课题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华老字号制作技艺”重点课题研究(批准立项号:11CG125),历经三年的一、二、三期田野考察,最终汇编成书。

张中海制作的“张炳”、“恒胜”牌道口烧鸡造形优美,色泽鲜艳,香味醇厚,先后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河南十大名食”、河南省文化厅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原贡品”、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河南老字号”、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CCTV乡土-品味中国》、河南电视台、河南省特色风味评审委员会等部门授予“最美家乡味”、“中华名吃”、“河南特色风味名吃”等殊誉。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这些年,道口烧鸡的品牌发展也面临了很多问题,道口烧鸡在当地和整个滑县的数百家店铺中品种众多但品牌混杂,一个品种注册商标也高达几十家之多,仅使用“义兴张”的牌子、字号及商标的就有近百家,让很多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虽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公告,对道口烧鸡实行原产地域保护,为道口烧鸡提供了质量保证,同时也为道口烧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市场监管不够充分、手工作坊漫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道口烧鸡的质量保证、品牌化塑造、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不尽人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张中海于2016年积极组合优质渠道,设立“河南海恩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开展体系管理,依据资源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战略,搭建网络平台,驱动创新增效。这体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文化情怀。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访非遗传承人张中海先生

传承河南文化 传播中原文明------欢迎关注老家河南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