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负伤与因公负伤,有区别吗?

工伤与公伤有区别吗?在国家机关、军队中可能有人会说,工字写错了,应是公伤,而企业或事业单位有人可能会说,公字写错了,应是工伤。也许,有人还会说,工伤与公伤是一回事,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工伤与公伤是有区别的。本人认为,工伤与公伤两者之间至少存在如下区别:

因工负伤与因公负伤,有区别吗?

工伤保险条例

一、法律依据不同。

工伤来源于《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按该条规定,工伤存在于企业、事业等单位。《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以下简称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是本条例规定的抚恤优待对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抚恤优待。”民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伤亡抚恤如何办理的通知》民[1989]优字34号第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按照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及评残办法予以评残。其评残条件与范围、伤残抚恤(保健)金标准、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抚恤关系转移等,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其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公务员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公务员法》的规定,公伤存在于军人、公务员中。

因工负伤与因公负伤,有区别吗?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二、法律关系性质不同

工伤发生在劳动关系中,也就是发生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公伤发生在军队、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之间,这种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军人与国家、公务员与其单位的行政法律关系。工伤是在从事工作过程中,身体受到伤害。而公伤是在从事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身体受到伤害。

三、存在是否参加保险的不同和支付主体不同

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由工伤保险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而公伤不参加工伤保险,军人、公务员履行职务过程中受到伤害,由国家财政支付公伤抚恤费用。

因工负伤与因公负伤,有区别吗?

公务员法

四、支付标准不同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而因公死亡,现役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月工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是:烈士和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的工资;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40个月的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计算。

五、争议解决途径不同

因工伤待遇发生纠纷,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适用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解决。而公伤抚恤纠纷,则通过申诉解决,聘用制公务员可以通过人事争议途径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