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偶尔行走在红枫校园的路上,看着忙碌着,憧憬着,兴奋着的大一大二新生们,便觉得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想起来当初的我。不觉岁月如水,带走了似箭的光阴,留下几许回忆,几许感叹。再审视自身,我在这所大学里习得了些什么呢?说到这想起了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的纪录片《盗火者》,里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道:“学生交纳了不菲的学费,但是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也就是质量”这也是如今双非大学的共有问题。

大学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红枫校园

近来读《大学人文》对大学教育感慨诸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书中讲的教育思想大多数基于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一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二是“精神成人”,这两点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通才教育。其内涵是指,应将有助于人类历史进步的普世价值谱系内化为一个人的德行——落实到每个大学生,便是看他能否在本科四年(这是他生命史上一段特殊的“灵魂发育”季节)敏感地,认真地且持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生存,才可能真正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这是极其重要的!

大学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蔡元培先生

关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书中有过详细介绍。其根本区别,就是前者致力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后者是想把人变成“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或者一台“会说话的机器”。辞退清华教授的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曾感叹说道:“如今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我想这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追求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不重视通才教育有关。

大学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陈丹青先生

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爱尔兰天主教教会大学校长时便宣布只有旨在熏陶学生品行,使之变得“博雅”的教育,才能命名为“教育”,相比之下,其他任何重在培训专业或职业技能的课程,只配叫做“教学”!很不幸我们学校的课程只配叫做教学,然而极个别课程连教学都在敷衍了事。

大学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英国教育家纽曼

对于老师,一直觉得老师是课堂的灵魂。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要有料。料有主料,有佐料。主料是专业水平,佐料是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理解是对你思维方式的启发。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老师专业水平应该无可挑剔。但独立思考和理解,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佐料嘛,如剁椒鱼头里的剁椒和盐,虽少营养但是是味道的关键所在。照着书和PPT念的老师就如同扔一个生的雄鱼头给你吃。只有逻辑性强,有点趣味与交流,能够引发思考的课才是熟鱼,吃起来才爽,这样做菜的厨师才是好厨师。而这其实并不与大学所要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矛盾。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价值崩溃与混乱的时代,面对滚滚而来的金钱至上、物质崇拜、物欲横流的“大潮”,坚持独立的思想,坚持信念与乌托邦的理想,坚持精神与道德的操守,有着特殊的紧迫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