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涟水河畔的娄底老街就像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记载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


老街始建于宋代,兴于清末民初,东起望湘门,西至观化门,宽约五六米,长约一公里。街上也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老街在发展商贸的同时,大兴土木建筑,据专家考究,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历史文化遗址32处。岁月流转,历史的遗迹在一天天消退,但老街一处处沧桑又难掩往日光辉的砖雕和屋檐、一个个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仍似在诉说着它过往的风华。

为保护老街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近年来,我市已着手启动老街保护性开发工作。也许,终究会有一天,老街将拂去岁月的尘埃,以厚重而灵动的风情,回归另一种意义的繁华。

本期《记忆娄底》带您走进娄底老街,寻一段似乎耳熟能详、却又渐行渐远的记忆。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

老街旧事

娄底老街自宋代年间就开始形成并有人居住,至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老街已成为一处繁华热闹之地。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地处涟水河畔,且是原涟源县娄底镇镇政府所在地,老街成为当时通往涟源、新化、双峰、邵阳、益阳、常德的交通要道,是古邑湘乡上里(今娄底、谷水、杨家滩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白鹭湾、磨子石、新边港、松江渡口、高车、杉山等农村集市网络的中心。轻轻地走在这老街里,犹如行走在岁月的光影里,一座座古朴的木板房,透露着淡淡的历史气息。一艘承载时光岁月的老渡船,似乎依旧在聆听着当年船工的号子。弹棉花、编篮子、织渔网等老手工艺依然在这条街上传承着,珍珠丸子、糯米酒、麻花糖等传统手工食品飘着悠悠余香……这街之物、街之事,犹如一幅幅画,一首首诗,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描画着老街的古韵今风。

老街街道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老街店铺超过100家,建成了600余米的单面街道,面向蓝田水,俗称老岸边。从东至西沿河有宝码头、大码头、灵官码头、赵家码头、新码头、安家码头,6个码头各有一道城门。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上世纪90年代初,老街青石板码头

民国时期,主街逐渐扩建成双面街道(加河岸边),从东到西大抵以码头为界,设置万寿、聚庆、中庸、中和、三才、泰山、人和、文星八总(总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小组)。为防匪盗,从万寿总至文星总设四门,即望湘门、大弄子门、人和门、观化门,加上6个码头城门,共10门。街门朝启夕闭,夜间更夫巡守,一街浑若一家,真所谓虽飞贼莫能进也。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古香悠悠的门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湘乡县第四区党部和第九区公所,对街道发起捐修,镇街扩宽到3-4米。人和门以东铺设青石板路面,西为三砂鹅卵石路面。

民国三十年(1941年),老街再次捐款献地,主街延长至700米长,店铺发展到200余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侵占湘乡县城,湘乡县政府迁驻娄底。为便于车轿通行,老街街道拓宽,街门拆除,只保留观化门,直至1954年。

1964年,各家自费(老岸边)将门面缩进2米,街中置下水道,街面的青石板作下水道盖板,全街整修成5-6米的水泥街道。

老街商业

老街集家坊、商贾、集市为一体,鼎盛时期,街道两边分布着粮食、百货、国药、茶号、染坊、铁铺、木业、当铺等各种各样的店铺200余家。老字号店铺有会芳园、杨人和、正华泰、宝华斋、新和、中和当、建新昌、同生福、也是馆、三民油坊等。这些老字号店铺历史悠久,铺面宽敞、装饰豪华,在资金、质量、经营等方面各具特色。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1981年娄底老街街口自由市场

当时,有两种商业管理机构,一种是商户自发组织的团体,有按行业的行会、帮会,有按籍贯的会馆、同乡会,还有家族小团体。这些民间商会团体的作用是自我管理,互相支持,以在市场竞争中求得自卫,争得一席之地。老街有3个行会、帮会组织。万寿宫为江西籍国药行业的同乡会,楚皇宫为江苏、浙江籍商人的行会机构,水仙会是本地船民的帮会。另一种是半官办的商会,由当地有声望的士绅组成,协助政府施行商政,为民剔奸除弊,调解纠纷,平衡物价,考察商情,互通信息。

老街名胜

老街在发展商贸的同时,大兴土木建筑,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楚皇宫、塔子园、金祠、贞节牌坊、关岳庙、覃福堂(三女校)、大慈林、总管庙、万寿宫、华光庙、水仙宫、胡祠、灵官庙、将军庙、邬祠、周家学堂、柳祠、七宝庙、福音堂、连璧书院、孔圣庙(连壁书院内)、云隐寺、天主教堂。清澈秀美的涟水为娄底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境。清乾隆年间,境内举人颜大登的游记《娄底八景诗》中的石门返照、澄清秋浦、仙桥月朗、化井长虹、冷水圆折就在老街东、西5公里范围内。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老街上的老手工艺门店

老街的美,不仅仅是这里如画般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无法复制的人文灵韵。神童贺德英故居、开国少将姜齐贤故居、抗敌书报社、飞机场遗址……让这块土地焕发出瑰丽多姿的迷人神韵。

乡民风尚

一方乡土孕育一方乡民。千百年历史的冲刷和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老街人的信奉和行为准则。他们传承着自神童贺德英以来刻苦读书的传统风气,捐资办学,尊师重教,建了连璧书院(两次兴建)、娄底小学、三女校、周家学堂等。所建的书院、学堂,以儒学“明人伦,兴教化”为主旨,培育了一批有志有才之士。他们所建的寺庙,以关羽、岳飞、刘猛为崇德偶像,以精忠报国、为民除害的品行作为伦理准则。他们所建的公益事业,贯穿了为民办事,为人慷慨的古道热肠。就连老街八总、四门的命名,也渗透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改革开放初期老街街景

记忆中的娄底老街,请你看看这组老照片!

▲1981年老街街口的原娄底市文化馆

如今老街古迹不存,但沿袭的古道、古风、古理尚在,历经了历史风雨的侵蚀,依然在闪烁。

老街,那些渐渐消逝的记忆

老街是娄底古老历史的一个背影。古镇旧时除了有观化门和望湘门之外,靠南面通花山岭还有文星门与人和门。文星门和人和门早已湮于岁月风雨,观化门和望湘门之前虽有损毁,但于2008年重新修复。这四道门的始修时间,在相关史料上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述。据《娄底市志》记载:“乾隆三年娄底设巡检司于望湘门。”“道光四年连壁书院移建于娄底观化门”。这说明观化门和望湘门始建时间应早于乾隆年间。

从观化、望湘、文星、人和等门的命名来看,娄底人自来就有行大道、遵德化、守法纪、眭四邻、重教育、吐纳四方的虚怀气度。

昔日的青石板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间杂于鳞次栉比的洋楼中的老房子,像佝偻着身影的老者。伸向河岸的古码头石阶,在依依不舍地对接历史的记忆。涟水河翻开的波光里,已没有了吊脚楼的影子。

在冬末春初的寒风里,观化古井冒着热气腾腾的水气。一群妇女正围在井边一边洗衣服一边说笑着,似乎在还原一副旧时女子的浣衣图。但在这生动的画面里,我们已听不到那极具节奏的捣衣之声。观化古井共有上下两处,两井隔街并存。据当地人介绍,下面的井历史长于上面的井。下面的古井建设年代虽无从可考,但可以认定的是:从娄底古镇形成以来,它就一直生生不息地滋养着这一方民众,成了当地人饮用水的主源。在古井上端,有一条石拱桥。冬季井上热气腾腾,桥身隐现于雾气之中,宛若长虹,人称“化井长虹”,是娄底古镇的八景之一。

观化居委会111号是开国少将姜齐贤的故居。这栋砖木结构的房子,是老街迄今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共和国开国少将、原历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的姜齐贤于1905年诞生在这里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38年7月,姜齐贤回乡为母亲庆祝七十大寿,为表彰他的高超医术,毛泽东亲书“国之贤母”的寿幛,要他转赠其母。朱德则在红绸缎上亲笔写了一首诗相赠:“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断尚戎衣。”这两件珍贵文物,至今仍存于姜齐贤后裔之手。

在民国二十四年的1935年以前,娄底老街共建有6个码头,后又建了一个新码头。这些密集的码头,见证了涟水河的舟来楫往之便与老街曾经的商贾繁荣。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娄底一大桥修通之前,这些码头是两岸居民来回往返的必经之途。

在一处没有标识但显然为古码头的地方,我踩着几块稀稀落落的青石板下到河岸边。我看到了生机盎然的一片绿色———青青的蔬菜铺满了河岸,它给人带来了一种悠然的田园生活气息。一只受到惊吓的水鸟扑楞着翅膀,从它栖憩的灌木丛中飞出,贴着水面飞向河中,划出一路水波。

涟水河的水并不清澈,相反有点浑浊,这是工业、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我悚然看到: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水都是直排进河道。当地居民柳先生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涟水河不仅水面宽阔,而且水质清澈,河底水草丰茂。儿时,他们经常在河里洗澡嬉戏,河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味道甘甜。在码头边洗脚时,只要一搅动河水,无数的小鱼就会游过来。“用菜箕都可以捞到鱼。哪像现在,不仅见不到鱼了,连下河洗澡都不敢了,水太脏了。”

因有了一大桥桥面的遮挡,桥下人行道宽阔处成了老街居民的天然休闲娱乐场所。虽然天气稍有些寒冷,但这丝毫无减一些老人相聚的热情。在一张石桌前,一些男女老人围坐在自备的煤炉火前边取暖边聊天,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浑身暖和。是的,只要情暖心暖,则风不寒雨不苦。

我向其中一位老人打听老街的历史,老人告诉我,他姓刘,不是老街本地人,但却居住在老街附近儿子的家中。他说,从年轻时,他就经常来老街,对老街的很多景物,有着很深的印象。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他们现在坐的地方不远处,以前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树,在修一大桥时被砍了。修白马灌区渠道时,他经常从娄底老街挑蔬菜步行回水洞底的工地给民工做饭。在望湘门旁边,原来有一座气势恢宏的贞节牌坊。老街原来的商业很繁荣,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织竹蔑活的、打铁的、弹棉花的、做木工的、做缝衣活计的、染布的,凡当时生活所需用品,在老街都能买到。

在一大桥东侧望湘门上的娄底历史名人简介和娄底老街示意图(1935年)可以看到,当时的娄底老街,共有码头6个、庙宇7个、祠堂4个、教堂2个,在望湘门旁边,还建有一个高大的贞节牌坊。据专家考究,娄底老街共有历史文化遗址32处。可惜的是因岁月的风雨变迁,老街的很多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已逐步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