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前世今生

隋唐時期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緊密聯繫在一起,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鑿,最能體現這一目的。沒有隋唐大運河洛陽段,整個運河體系的功能則無法得到正常發揮。隋唐大運河洛舊段使得洛陽的地位有極大的提升,而運河的淤塞和廢棄則使得洛陽逐漸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讓位於更東邊的汴州(今開封)。要發掘隋唐大運河以及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段的歷史價值,需要加強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研究,還其本來面貌;在保護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適度的開發,使得更多的人瞭解其歷史意義;另外需要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和地區加強聯繫,緊密合作,學習京杭大運河的相關經驗,加快隋唐大運河的研究和開發。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修建運河以補充陸運和天然水路運輸的不足,據史念海先生研究,楚莊王時期(前613-591),“孫叔敖在雲夢澤畔激阻水作雲夢大澤之池”,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鑿運河的實踐。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河四部分組成,北至今北京,南至今杭州,溝通南北幾大天然河流,全長2700千米。永濟渠和通濟渠從東北、東南兩端匯聚於黃河,兩渠入口隔黃河相對。由此沿黃河上溯二十餘公里即達洛口,由漕渠連接到洛陽西苑,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遺憾的是,由於時間久遠且地形地質等因素的影響,大運河的很多地段都已經堙沒,尤其是自洛陽西苑至洛口段,安史之亂以後就失去了實際通航能力。人們研究隋唐大運河時,常將該段與板渚以下段並稱通濟渠。被黃河分開的兩條運河共用一個名字顯然是不合常理的,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洛陽段的重視程度不夠。從開鑿之後的功用來看,如果沒有這段運河,整個運河體系幾乎不能成立。今天我們要保護歷史遺產,振興傳統文化,需要重新審視大運河及古都洛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以引起世人的重視,進一步開發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當代價值。

一、隋代修建大運河的原因

隋代大運河的修建,雖然隋煬帝用力最多,最後隋朝也因此而滅亡,但卻是發端於文帝。其修建既有經濟原因,也有軍事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經濟原因。其中邗溝段的開鑿最初是基於軍事目的,但在戰爭結束之後,又再度將這一工程完善,就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了。

隋文帝為鞏固國家的統一,在稱帝之後不久即開始著手修建運河,構建新的交通網,不過他在位時只在關中地區修建了廣通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該渠因經過隋代重要的糧倉而得名,運河與糧倉相伴而生。很明顯,開鑿廣通渠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江淮和山東地區的糧食等物資運到長安,解決都城的糧食問題。

隋文帝曾經計劃將運河延伸到江淮地區,開鑿了山陽瀆,其目的主要是伐陳的需要,工程時間很短,效果不是很好。隋煬帝將這個龐大的計劃在全國鋪開,通濟渠從黃河邊的板渚往東南開鑿,與淮河相連,這一交通命脈在唐宋時期又被稱為汴河。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通濟渠經過河南府河陰縣、鄭州原武縣、汴州開封縣和雍丘縣、宋州宋城縣、宿州符離縣、泗州虹縣和臨淮縣。又整理邗溝,北起今江蘇淮安,南至儀徵。此後五年,又開鑿了江南運河,從京口繞太湖之東,到達餘杭,中間有常州、蘇州,全長八百多里,將江南最富庶的地區串連了起來。運河開鑿不久即天下大亂,隋煬帝因此而留下耽於遊行娛樂的名聲。不過從相關記載來看,隋煬帝下達修建大運河洛陽段的命令時已到達江都。如果僅僅是滿足他遊樂的目的,則不必修建大運河洛陽段,開鑿通濟渠和邗溝就能夠到達長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富庶之地,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修建運河體系以溝通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將東南富庶之區和國都聯繫起來。隋煬帝修運河有滿足自身遊樂的目的,迷戀江淮地區的繁榮,不過就洛陽段的情況來看,忽視經濟、軍事等原因而僅說遊樂,則是後人不負責任的說法。隋煬帝在位期間,修建了龐大的運河體系,將江淮和山東的經濟區與政治中心聯繫起來,但因操之過急,最終因此而滅亡。

二、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歷史功用

隋文帝定都長安,營建大興城,但因關中經常荒歉,即使廣通渠修成以後,還要往洛陽就食。隋煬帝為避免類似情況出現,則將洛陽建為東都,而運河洛陽段的開通,就使得東都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相比關中的長安,東都洛陽與經濟中心的距離要近得多,更重要的是,建洛陽為東都避免了將糧食等物資沿黃河水運或陸運至關中的艱難。故而唐朝立國之後,也沿襲隋朝舊規,以洛陽為東都。雖然奔走於長安和洛陽之間依然給人留下就食的口實,但畢竟洛陽是東都,也不至於太傷帝王的面子。武則天時期更是長期居住在神都洛陽。唐末以後,終於放棄長安而將都城東遷,但此時因大運河洛陽段的淤塞,洛陽與南方經濟區的聯繫愈發困難,遂將都城遷到了更東的汴州,以汴州為政治中心,縮短了與經濟中心的距離,關係更為緊密。運河的興廢與洛陽地位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係。

包括洛陽段在內的大運河在隋代對於征服南方、加強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聯繫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功用,不過隋朝歷時很短即滅亡。大運河的重要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則是在之後的唐代。從洛陽附近現存倉窖遺蹟來看,大運河的修建是基於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的。為了漕運方便,洛陽城外在黃河南岸大規模地建造倉城,回洛倉城周圍七里,共有三百個倉窖,回洛倉東邊還有河陽倉。建造在洛口的興洛倉城規模更加宏大,周圍二十里,有三千個倉窖。雖然不能確定這些糧窖都是隋代即已修建完畢,但倉城的總體規模應該已經初見雛形,部分倉窖也已修建。洛陽城內的含嘉倉城,大業元年營建東都時即已開始興建。倉城四面,各有一門,總面積42萬平方米,從現有勘探出的地下糧窖推測,總數估計在四百左右,每窖能存放八幹石糧食。含嘉倉城外,洛陽城內還有子羅倉等存放食鹽和糧食的倉窖,數量較之含嘉倉城內的倉窖要少,每個倉窖的儲存能力卻不相上下。

運河故事: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前世今生

運河在唐代發揮了更加重要的功用,洛陽的地位也因此而更加重要。自唐朝初年起,經濟中心江淮地區的大量物資通過運河運往北方,但因洛陽、長安之間的交通困難,這些南來的物資多半集中於洛陽,沒有運往長安,洛陽因此而成為物資的集散中心。洛陽城內和城外各處倉城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經濟地位日漸重要,作為首都的長安的經濟地位日漸削弱。正因為如此,洛陽被建為東都,從唐高宗以後的八十年時間裡,整個朝廷經常往來於兩都之間。洛陽被建為東都和其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形成,與運河的開鑿密不可分。

開元二十四年後,裴耀卿等人對漕運進行改革,分段運輸法的實行和江淮義倉粟的利用,洛陽以西的交通大為改善,運量大增,江淮地區物資的很大部分經由黃河直接運往關中。唐朝廷此後長駐長安,洛陽的政治經濟地位因此而改變。但洛陽附近的倉窖仍然儲存了大量糧食,並沒有因此而廢棄,天寶八年含嘉倉佔全國主要大型糧倉儲糧量的一半。從考古發掘來看也可證實,如含嘉倉城160號窖就發現有五十萬斤粟。倉窖宭的糧食沒有用完的原因,可能是突如其來的戰亂使得倉城管理機構來不及處理而逃離,待世態平息再清理時已腐敗不堪食用。有可能造成倉城廢棄的戰亂是安史之亂和黃巢之變,即使是安史之亂,距裴耀卿改革漕運已經有二十年之久,距天寶八年也已數年。這樣看來,至少在這個時期內,洛陽附近的倉城依然在使用,含嘉倉能儲存這麼大規模的糧食,說明運河仍然在正常地發揮功能,洛口至洛陽城的運河依然是一條重要的運輸線路。

三、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當代價值開發的幾點思考

隋唐大運河在歷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的運輸功能,即使運河淤塞廢棄之後,與之連帶興建於洛陽城內外及黃河岸邊的諸多倉城依然在發揮功用,其中最負盛名的含嘉倉就使用了500餘年,至北宋末年オ廢棄。今天河洛大地雖然早已出現了比漕運高效的運輸方式,但有必要對隋唐大運河及相關的歷史遺蹟進行梳理,以便更好地進行利用和保護。

(一)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線路

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由於在唐代中期就已經淤塞廢棄,因而人們很早就不能正確識別其線路,而現有文獻的記載頗為含糊,考古工作者對此也是莫衷一是,且爭議較大。依靠目前的文獻査找和考古實踐,已經很難將這項工作向前推進,因此要必要借鑑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吉林省2017年率先開展“重要遺址航拍影像及數字化三維數據採集”科研項目,目前已經取得了些成果,該技術的應用有可能加快隋唐大運河的識別。

(二)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不必等到運河全都識別完畢再進行,對於可以確定的運河遺蹟,有必要儘快進行保護和適度開發。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起點西苑,現在是洛陽市內重要的綠地和市民休閒娛樂場所,已經有一定的開發,但相對隋唐時期,其規模要小得多。當然現在其周圍已經沒有餘地可以擴展,但我們可以就現有的範圍進行開發,宣傳其大運河洛陽段的意義和價值。近年來,含嘉倉和其他倉窖有不少發掘,在進行科學硏究的同時,有必要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適當開發,使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文化遺產,更直觀地瞭解大運河洛陽段在隋唐時期的重要作用。洛陽市借山陝會館設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但目前該博物館僅限於圖片和文字介紹,並沒有與大運河相關的有價值的文物。這些年來的考古發掘,出土的跟運河相關的文物已經不少,而山陝會館本身也是文物單位,其建築物及相關物件也需要保護,因此,有必要另闢新址建設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這對於展示大運河和洛陽的歷史文化,將會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三)建立全國大運河研究的聯動機制

隋唐大運河對於建立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聯繫意義重大,研究隋唐大運河,隋唐時期的政治中心是無法避開的,但是,孤立地研究隋唐大運河洛陽段和政治中心洛陽,也是不可行的。隋唐大運河,北至涿郡,南至杭州,其周圍還延展到周邊很大的區域,其沿線的地區都是今天隋唐大運河研究的範圍。為了更好地發掘隋唐大運河的歷史與當代價值,沿線各城市各地區有必要加強聯繫,緊密合作,建立各城市各地區的聯動機制,互通有無,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和地區在這方面有些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鑑,如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早在2014年就通航事宜建立了戰略合作協議。2017年12月2日,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在杭州舉行,大運河沿線的河北淪州、山東聊城、江蘇蘇州、江蘇無錫、山東臺兒莊等沿線城市圍繞“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構建”分享了各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經驗。從參會的城市和議題來看,該論壇僅限於京杭大運河,沒有隋唐大運河的相關內容。隋唐大運河沿線城市和地區有必要借鑑經驗,主動參與,促進隋唐大運河的研究和開發。

作者:伍純初 洛陽師範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博士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河南段)來稿。

運河故事: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前世今生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是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運河歷史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創產業搭建的探索者,關注我們,你將體驗到更有趣的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