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羣結隊馱運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地處於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石山森林環境。這裡群山環繞,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雲丘山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幾千年來道家仙士的常遊之所。在雲丘山神龍嶺,有兩座高峰,一座是雲丘山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629米。另一座是雲丘山第二高峰——祖師頂,海拔1330米。在祖師頂有一座始建於宋元時期的道觀,在古時山路峰迴,沒有運輸道路的高海拔山頂上運輸建築材料到底是怎麼運上去的呢?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祖師頂位於雲丘山神龍嶺上,海拔1330米,是雲丘山第二高峰。相傳當年真武大帝見祖師頂前有汾河灣,後有筆架山,群山環繞,是一塊風水絕佳的寶地,於是將此地選作為修煉的道場。真武大帝在四十二歲時功德圓滿,白日昇天,玉皇大帝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遂稱為“祖師”,後人奉祖師爺為“平安之神”,為紀念祖師爺的功德在雲丘山第二高峰修建了祖師殿。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據史料記載祖師頂始建於宋元時期,其建築分為三疊式,一層為道士的日常住所,二層為自然的城堡沙石團城,頂層便是祖師殿。祖師殿殿長為7.34米,寬為4.65米,高15米,下半部分是宋元八卦攢頂的無樑殿,上半部分是重簷十字歇山頂式建築。即使這樣的道觀放在現代去修建也是相當困難的,古時這裡山路南行,沒有專用的運輸道路,更沒有先進的機器運輸,那些修建祖師殿等建築材料又是怎麼運輸上來的呢?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相傳古時候雲丘山神龍嶺第二高峰山頂建造祖師殿時,因為山路峰迴路轉,運輸建材沒有暢通的道路,人力無法到達,是成群結隊的羊群馱運磚瓦和建築材料,才得以建成祖師殿。這就叫“神使羊差”。抗戰時期,祖師殿上半部分遭到了日本流寇的炮彈破壞,但是下半部分完好無損。後來經過有關部分的齊心協力,對祖師殿對損壞的上半部分進行了修復,祖師殿恢復了往日的面貌,重新迎來無數香客,每年前來祖師殿朝拜的香客有數十萬人。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從山腳下到達祖師頂之後,再拾階而上,才可到達祖師殿,通往祖師殿的臺階共三十五階,代表道教中的“三十六重天”寓意。這三十五階臺階設計有點陡峭,約七十五度,爬臺階時會有點累,而且每一步基本是跪式的攀爬,對於每一來訪的香客來說,也是表達對“平安之神”的虔誠,祈福平安、康健。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建在海拔1330米的這座道觀,運輸建築材料竟是羊群結隊馱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