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公麻村:把買賣做到省城去

貢公麻村:把買賣做到省城去

青海省剛察縣城東南方向43公里的地方,坐落著一座村集體經濟十分繁榮的村落。那裡的村民不僅有自己的收入,每年還會收到一筆可觀的分紅。村裡的人均收入甚至高於鎮上的人均收入。貢公麻村模式,已經為剛察縣的扶貧攻堅創下了一個樣本。

一個牧業村的奮鬥

在剛察縣哈爾蓋鎮鎮政府不遠的地方,一個全新的農貿市場正在有條不紊的建設當中。“這個農貿市場是我們村裡投資了1300多萬元興建的,有300多間鋪面,是以後我們鎮上最大的一個農貿市場了。”新上任的貢公麻村村支書熱什則加自豪地說。

出生於1989年的熱什則加,是哈爾蓋鎮最年輕的一位村支書。他雖然年輕,卻並不輕率,懂得腳踏實地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他說,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靠的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靠的是我們一代接著一代乾的努力,“前人留下來的,一定要維持好,我們還要讓村子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

8月,在貢公麻村的田地裡,已經看不到金燦燦的油菜花了,但油菜田地,卻是村裡發家致富第一桶金的源泉。

以前,貢公麻村只有1433公頃的集體耕地。當時的村兩委班子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220公頃的土地全部由村農業隊耕種油菜,其他土地對外流轉承包。於是,村裡第一家小企業在哈爾蓋鎮應運而生——小規模榨油坊,產品銷往全省各地,貢公麻村有了第一筆集體資金積累。

耕種土地需要機械,有了第一桶金,很快,村裡就成立了機械隊,十幾臺收割機、拖拉機在當時的牧區已經算小有規模,這些農機具享受到了國家項目資金補貼60多萬元。機械隊不僅耕作村裡的土地,還對外經營,村裡又有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鏈

隨著資本的逐漸積累,這個只有459戶2088人的牧業村開始逐漸發展起了一套自己的產業鏈,村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哈爾蓋鎮有一間店鋪,那裡榨出的油,銷往全省各地,在當地很有名氣。如今看來,這個店鋪的規模難以與貢公麻村的其他產業相比,但它卻是支撐起貢公麻村發展的奠基石。

57歲的華太也合已經在這個榨油坊裡工作了四五年,算得上是榨油坊裡的老把式了。他說,榨油坊給他帶來了好生活。

在進入榨油坊工作前,華太也合沒有固定收入,全靠他和兒子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計。打工的經濟來源很不穩定,有活的時候能賺一兩千塊,沒活的時候只能聽天由命。

5年前,村裡建檔立卡,他被確定為村裡的重點幫扶對象。隨後,華太也合被安排到榨油坊工作。每月1500元的月收入,雖然與打工時差不多,但與外出打工相比,這份收入很穩定。加上每年從村集體經濟裡得到的分紅和草原補貼,華太也閤家裡的年收入增加到了大約5萬元,日子一下寬裕了很多。

前不久,華太也合交付了一部分自籌款,從村裡分到了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有房子、有穩定的收入,華太也閤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貢公麻村已經不再單靠小小的榨油坊,來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了。短短几年,貢公麻村又成立了宗格農機具專業合作社,共有農機具18臺,去年收入180萬元;2014年在縣城北大街打造了環湖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輻射面最廣的綜合集貿市場,去年租金收入160萬元;2016年抓住哈爾蓋鎮實施小城鎮建設的有利時機,在鎮上修建了商貿步行街兩條、9700平方米;在315國道邊分別建設賓館和商鋪24間,目前,兩項工程主體結構已全部完成,將於年底竣工。

2017年,貢公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647.81萬元。貢公麻村的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5萬元,比哈爾蓋城鎮人均年收入1.3萬元高了。

熱什則加說,目前,貢公麻村還有一些像華太也合一樣的重點扶貧對象。為了儘快讓他們脫貧過上好日子,村裡已為他們建檔立卡,安排他們到村集體企業工作。熱什則加相信,隨著村裡集體經濟的蒸蒸日上,這些貧困戶很快就會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要去萬達廣場做買賣

貢公麻村的發展是剛察縣脫貧攻堅的一個樣本。而貢公麻村,也只是剛察縣脫貧攻堅工作成績的一個縮影。

通過兩年的集中攻堅,剛察縣2016年實現5個貧困村退出,513戶171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7.42%,並通過了省際間交叉考核驗收;2017年對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標準,經州縣自查、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核查,全縣實現7個貧困村退出,809戶233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經測算,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283.48元,大幅超出扶貧標準線,縣、鄉、村、戶脫貧標準全面達標。

如今,逐步富起來的貢公麻村又有了新的計劃:要把產業拓展到省城萬達廣場去,計劃投資3500萬元,在萬達廣場購買1000平方米的商鋪對外出租,收取租金,增加村集體收入,讓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過上更好的日子。

(通訊員鄭思哲、記者萬瑪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