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三藩之乱,吴三桂反清有无成功可能?

三藩之乱是南明永历政权灭亡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的反清运动,它最后以失败告终。那么在历史上,他是否曾有成功的可能性呢?

重看三藩之乱,吴三桂反清有无成功可能?

图/吴三桂像

三藩实力

三藩即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在开战之前,三藩拥有自己独立的财政,且不断向清朝要钱要粮,如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饷,年需两千余万两白银。甚至需要从江南调运补给,致使清朝的财政在三藩身上极大的消耗着。不过,当三藩与清军开战,来自江南的财赋断绝,也势必让三藩的经济陷入困顿。

三藩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佐领,乃是清朝汉军八旗的基层单位,一佐领大概下辖一百五十人左右。而绿营则为纯粹的汉人武装。这样算来,三藩可以动用的兵力总计不过十余万,对比清朝,并不占优势。

从经济与军事上来看,三藩对比清朝并不占有优势。所以,三藩的机会,只能是速战速决而非与清廷长期对峙。

战役过程

开始时,三藩在气势上也确实十分唬人,吴三桂起兵后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不久尚之信在福建起兵。看来声势浩大,可除了陕西的王辅臣,这些人不过是三藩的老班底,偏居南方各省,清廷对他们的背叛应该并不意外。

重看三藩之乱,吴三桂反清有无成功可能?

图/三藩之乱

凭这点实力,吴三桂虽看起来战胜连连,可至多也只是到达湖南省的沿江一线,便赶快拉开架势准备依托长江进行防护。可能他也清楚,首先三藩并不一心,其次,他们的实力并不足以与清军抗衡,所以就算豁出去也并不能度过长江直接打击清朝的要害。

在王辅臣于平凉战败后,局面迅速恶化,三藩中的尚之信与耿精忠仓促投降,清军与吴三桂看似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在广西的桂林、梧州,江西的吉安等地反复争夺。实际上到达这一步吴三桂败亡的命运已经决定。

也许吴三桂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连反清复明的旗帜也最后抛弃,非要急着过一把皇帝的瘾,也许是知道自己起兵气数将尽吧。

重看三藩之乱,吴三桂反清有无成功可能?

图/康熙帝像

实际上,在这次三藩之乱中,最开始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时并无太多三藩旧部外的汉人响应。没有了这个前提,三藩与清朝的实力对比就显得有决定意义,三藩之乱不能成功,也属于情理之中了。

1、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