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约瑟夫-洛克(JosephF.Rock 1884—1962),美籍奥地利人,于1922年到达中国的西南部,并以丽江为总部,生活了27年。期间他带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云南探险队翻越险峻的碧罗雪山,到达菖蒲桶(贡山),广泛搜集整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资料,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穿越亚洲大峡谷》并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并节选刊登。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在中国的云南省,长江、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独龙江)的东部支流一直向南并流,流过了很长的一段距离,然后才分开而流。长江在上海附近流入太平洋,湄公河流入中国南海,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入印度洋。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要过江的话,旅行者要手抓木质的滑行器或者皮带,然后从绳索上滑过去。如果手一不小心碰到绳子就会因摩擦而撕坏。为了方便滑行,绳子和滑行器上都抹了油。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远征队的一匹马正在过溜索。绳子是由藤条扭出来的,来回过岸的话必须要两条绳子,因为要从高处滑向低处。右边的第二条绳子是用来从对岸滑到拍照片这个方向的。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国家地理杂志远征队乘怒族的独木舟过萨尔温江(怒江)。即使只有两艘独木舟可以用,且划舟的怒族已酒醉,但是独木舟依然要比溜索实用。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他属于藏传佛教的黄教,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礼帽是黄色的,斗篷是红色的。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天主教传教的最后一个传教据点,是一个藏语叫“巴哈”,汉语叫“白汉罗”的怒族村庄,已两次被卡普桶的西藏喇嘛烧毁,传教士被迫带着神圣的任务逃离。从头一年11月到第二年5月,路面上全部覆满了雪,传教士居住的18个小屋子就要与世隔绝。在巴哈对面的是阿鲁拉卡,它横亘在萨尔温江(怒江)和湄公河(澜沧江)的中间。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手持弩弓的怒族。怒族居住在西藏南方的萨尔温江(怒江)流域,怒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个子矮小但擅长使用原始武器,即使是小孩也是神射手。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远征队在西藏边境上爬多克拉山。照片是在多克拉和察瓦龙之间的秋那桶拍摄的。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洛克在神圣的多克拉的山顶上,对朝圣者来说这里相当于西藏的麦加。这条有名的道路在海拔15,000英尺高的地方,源源不断的朝圣者经常走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口诵佛经,不停地祷告。他们把彩旗插在山顶上以示虔诚,许多信徒还把哈达挂在树枝上作为额外的奉献物。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为了从西藏的察瓦龙拍到噶哇嘎普(梅里)雪山的全景,我们花了11天的时间才穿过神圣的多克拉。这里的森林有很多杉树、桦树、枫树和杜鹃花树,萨尔温江(怒江)河谷还有很多热带植物种类。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洛克从萨尔温江(怒江)返回的途中,发现萨尔温江峡谷一带分布着很多藏族村寨,藏文化对这个地区有很大的影响。沿途中有很多玛尼金字塔和圣殿,这些是佛教祷告者所雕刻的,这些玛尼金字塔上刻有新月状的图案。

一位探险家眼里的怒江贡山 9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

在云南和西藏边界的科尼菖蒲山,这是萨尔温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独龙江)分水岭的最高峰。照片是从查铺桶以上10,000英尺高的地方拍摄的,这座山的海拔几乎到了20,000英尺。

1933年,洛克的朋友,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以滇西北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为当时的最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

图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翻译|李颖

来源|贡山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