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母親的不快樂對子女影響究竟有多大?

《無聲告白》:母親的不快樂對子女影響究竟有多大?

01

莉迪亞死了,原因是什麼?

小說的第一章,所有人物悉數登場,莉迪亞的失蹤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原因在後續的章節慢慢展開分析。

拋開種族原因,造成莉迪亞死的原因,正是這個家庭,更準確的說,是她的母親。

對於這個家庭來講,逃離並不是第一次,很多年前,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也有過一次逃離,讓幼小的莉迪亞認為是自己沒有滿足母親的期待。

這種不安全感導致莉迪亞日後一味滿足母親的期待而壓抑自己的感受,她明顯區別於內斯和漢娜,成為全家的中心,承載了父母所有的夢想,在極度的矛盾中,走向了崩潰。

小說封面寫到"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莉迪亞,正是無法承載家人太多的期待,她要幫母親實現夢想,看母親喜歡的書,如父親所願裝作很喜歡交朋友的樣子,不惜一味壓抑自己。

02

那麼瑪麗琳為什麼要給予莉迪亞如此多的期待?

源頭還是在於她的母親。

瑪麗琳的母親是位家政課老師,一輩子沒有出過什麼遠門,她所認為最好的生活就是"丈夫、房子、和孩子",並如此期望自己的女兒。

而瑪麗琳,她是比其他男孩女孩都要優秀的女孩子,她不滿母親的生活方式,憤怒於母親的渺小,所以拼命的想與母親的生活拉開距離,這就形成了她性格的一個特質:

期望與眾不同。

她想成為醫生,併為此客服重重外界的困難,付諸不懈的努力。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什麼樣的人生。

因為要與眾不同,所以她選擇了看起來特別的東方面孔-詹姆斯作為自己的丈夫。由於意外懷孕,中斷了自己的學業,也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因為要與眾不同,她在母親去世後覺醒,要有不一樣的人生。正如她留給詹姆斯的紙條:

“我意識到,我現在的生活並不快樂。我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我的這些感受在心底壓抑了很久,但是現在,重新造訪我母親的屋子之後,我想到了她,意識到我再也不能繼續壓抑下去了。”

然而,她在逃離以後,離醫學院只一步之遙的時候,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家庭,孩子,讓瑪麗琳迴歸。但是對自己的壓抑需要釋放,於是看起來像她的莉迪亞就承載了過多的期待。

03

瑪麗琳在環境與自身的矛盾中所形成的壓抑釋放出來就形成了對子女的控制。

莉迪亞承載過多走向不歸,內斯因為被忽視想急切逃離,漢娜沒有存在感的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有時候很難說是我們愛子女多一些還是子女愛我們更多一些。

家長認為規劃好子女的人生就是愛,而子女壓抑著自己的一切只為父母可以高興。莉迪亞便是如此,其實,子女回饋我們的,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04

女人,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每一種角色都無法逃離。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對女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職場尋求一席之地,又要悉心經營小家庭,還承擔著教育子女的重任,而這些事情,做好哪樣都不容易。

謀求事業和家庭之間的平衡,是每個新時代女性都無法忽視的命題。

瑪麗琳的悲劇在於,在還沒有事業的時候就結婚,在覺醒的時候又無法撇下家庭。

女人,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在選擇婚姻,經營家庭之前,先成為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逼入絕境。

即便已經先有了家庭,也不應該放棄自己,有很多零散時間可以留給自己來追夢。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愛自己。

05

有人說一個女人關係著三代人的幸福。最重要的,還是對子女的影響,母親的角色將給孩子留下無法磨滅的影響。

我們經營的,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而大部分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瑪麗琳的與眾不同是因為母親,莉迪亞的悲劇也是因為母親。

原生家庭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作為母親,要給孩子幸福的能力。

很多名人都稱讚過自己的母親,不管是家貧仰母慈,還是臨行密密縫,都是這樣一種母親的印象:溫婉善良,默默付出,永遠站在子女的身後。

孩子不需要強勢的母親,不需要不快樂的母親。

為人母,只需要站在子女的身後,看著他從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默默的付出自己的愛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