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Part

1

很久没有写教孩子弹琴的话题了,并不是我们坚持不下去,反倒是一直都在保持每天弹琴的习惯。只不过随着上了学,年龄的增长,要做的事越来越多,所以怎么坚持,怎么合理安排,都对我和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学后,由于路途略远,担心堵车,所以孩子的作息时间变了。每晚8:00睡,早上6:00起。算起来,每天3:30放学,回到家4:00,7:30洗漱,8:00睡觉,满打满算只有3个多小时的时间。

现在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除了必要的复习功课、改正错题的时间,还有吃饭的时间,保证孩子的玩耍和休息,有时候还有课外班要上,就没多少时间了。

再加上,入学后,孩子的视力下降,也让我担忧。

所以,弹钢琴的时间,从原来的每天一小时,缩短到每天30分钟,有课外班的日子,甚至压缩到15分钟。

时间少了,怎么保证练琴的质量,学习的效果?这些现实的矛盾,我又怎么面对、怎么解决的呢?

Part

2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很简单!

我不焦虑。

不和别人比。

不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最初自己教孩子弹钢琴,也生怕因为自己水平有限,耽误了孩子的进步。那段时间,找了很多身边的内行朋友请教。参见此文:《Take it easy!——教育孩子更需要自信》

后来我是怎么想通的呢?

所谓耽误了孩子,是假设孩子是天赋异禀,却由于老师水平不够,耽误了孩子在专业上的进步。具体案例我觉得可以参照《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

杨康的天资并不差,这可以从他儿子杨过的成就反证,但由于他的启蒙老师丘处机教学能力不足,最后杨康的武学成就远远未能入流。

那么我的孩子是天资过人吗?是钢琴天才吗?显然不是。天才是什么样的?莫扎特6岁都写出作品了,郎朗1、2岁就能把动画片里的配乐,用钢琴弹奏出来。

既然我的孩子不是钢琴天才,那么将来也不大可能走钢琴方面的专业道路,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耽误孩子的发展这个可能。

我教孩子弹钢琴,不过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又恰巧我自己略知皮毛,简便易行。

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钢琴家,

也不是因为看到别人的孩子都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初衷明确,所以从不焦虑。

Part

3

那么,我的初衷达到了吗?

不谦虚地说,超额完成任务。

据我所知,很多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打好音乐基础,便于以后音乐方面的深入学习。

钢琴是键盘乐器,音高固定,记谱使用五线谱,和国际接轨,钢琴的演奏技巧比较复杂,难度大,有了学习钢琴的基础,以后想学习其他乐器,有这个底子,会好很多。

而我最喜欢“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做到一件事提纲挈领,带动多件。所以通过学钢琴,孩子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1.识字。

每学一本书、一首曲子,都有题目,读一读、认一认,不过半分钟、一分钟的事儿,却顺便识了字。3年半,日积月累,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有一个很生僻的词语——鹡鸰(读音是:机灵),就是在《布格缪勒25首》里学到的,连我都跟着进步。

2.拓展知识、学习联想。

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经常有问题:这首曲子是讲什么的?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有的曲子缓慢,可能是平静的情绪,也可能是忧愁、苦恼。《布格缪勒》里有一首《清澈的小溪》,很多是三连音的节奏型,描述的是小溪平缓的流动。

还有一首叫《烦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我们看老师的讲解(讲解和演奏示范的视频在公众号“蝌蚪课”里有)知道,这表达烦躁不安的情绪。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联想。

有一些乐曲是不同的类型,比如什么是圆舞曲,什么是叙事曲。有一些乐曲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的,有的乐曲是根据文学作品二次创作的,比如《唐璜》。

这些顺便简单讲几句,我不知道的就立刻手机上网查一下,无形中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

3.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

因为乐曲中提到,使孩子产生了兴趣,就可以拓展到文学阅读、经典影视剧的阅读和观看。

孩子小时候开始接触《西游记》,就是通过弹奏《白龙马》片段(只有几个乐句)开始的。有的家长操心孩子的经典阅读,我就是这样毫无痕迹地渗透了。

4.培养了自控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弹琴的时候要坐住,每天都弹要坚持。

一首曲子弹多了,就背了下来。

弹琴的时候,要识谱,音符的形状、位置;要注意各种音乐符号,连音、短音、强还是弱;要注意节拍,还有中间换调……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有这些能力做底子,在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时候,当然也受益。

看到这些收获,我怎么会不满意呢?

Part

4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也正是因为这个初衷,尽管孩子已经学了3年半,学完了近20本教材,但是至今没有参加过考级。

考级本来是为了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努力进步,但是变了味儿以后,已经成为压在孩子身上的另一座大山。

首先,考级有不同的组织单位,不同的组织单位,就有不同的教材和费用,当然,权威性也不同。这一点有多少普通家长了解?

其次,据我所知,最具权威的中国音乐协会、中央音乐协会的钢琴考级,都要求孩子先考音乐基础,就是俗称的“音基”,然后才能考弹琴。

而这个音基考试,是把乐理知识变成试卷,像考语数英一样,各种题型,各种刁钻古怪。咱们久经考场的人都知道,很多考试不是为了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是为了难为人。

要考这个音基,就要花费很多时间,重复练习、大量做题。多枯燥啊!把美美的音乐,搞成这么无聊,真的是一言难尽~~~

第三,来到钢琴考级,考试内容都有规定,就是那几首曲子,要反复地弹,保证万无一失。和考音基一样,原本优美的乐曲,每天弹,最后变得面对可憎。

琴童这么多,参加考级的这么多,有多少是真正喜爱音乐的,有多少最后成为音乐家的?

功利心那么重,脱离了艺术的本质。

当然,考级毕竟是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我也不是让孩子绝对不考。只不过绝不那么功利罢了!

Part

5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所以,有这样的初衷,和轻松的学习方式,孩子一直喜爱音乐,愿意弹琴。

他喜欢学习《布格缪勒》,每学一首新曲子,就哼着玩,在学校的音乐课上表现出色,通过了学校乐队的初选,并且积极地表示愿意牺牲一些玩耍时间,参加乐队的学习。

凡是喜欢的歌曲,主动要求学,

为了学会,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听,

学会唱了以后,总是唱个不停,

不满足于唱,还自己去弹,并且能弹出来,自己还会即兴伴奏。

因为有了这个持久的喜欢,我们才能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每天都弹,每周学一首新曲子。599和布格缪勒这两本书,通过1年左右的学习,都快弹完了。学习进度也许不快,但是喜爱难得,坚持不易。

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他学琴3年半,学完教材近20本,却至今没有考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