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調查筆記|如果有心,處處是田野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如果有心,處處是田野

本文字數:2596字

8月的雨季,作者在雲南香格里拉市格咱鄉做了短期的田野調查。主要目標是理解當代市場和技術條件下,藏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和追求。作者通過參與觀察,親身體驗和理解藏民的文化生活,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開展調查實踐,同時反思自身。希望這些體會也能對你有所啟發。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雨季的山林、藏房和菜地

我們一行人走進村子。不遠處藏房旁的樹下,有位大姐背對我們蹲著,不知在做什麼。

大家躊躇之下,拋了一枚硬幣,決定上前搭訕。

仗著人多勢眾,壯膽打招呼自我介紹。大姐抬頭轉身,微笑看著我們。她約摸五十來歲,帶著草綠色帽子。旁邊的水龍頭在嘩嘩流水,接滿水的盆裡泡著一塊黃色的東西。

“您在幹什麼呀?” 我們試探著問。

“把酥油餅放在冷水裡。”

“是要準備做晚飯嗎?”

“不是,要放在冰箱裡,吃的時候拿出來。”

開了頭之後,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問起來,問題都簡單,回答無壓力。見我們虛心得天真,大姐健談起來,從酥油、牧場、青稞,聊到婚姻家庭和孩子,一直到當地的變化。

“我呀,沒讀過什麼書。”她說。

“但您知道的多呀。”這不是恭維。在這裡我們一無所知,每個人,包括小孩,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

末了,牛回來了,我們也該走了。一回生二回熟,就認識了。

這是我到格咱鄉的第一天。

八月上旬,我在雲南香格里拉格咱鄉做了短期的田野調查。當地海拔三千米以上,屬藏族自治州,民眾信仰藏傳佛教。正值雨季,格咱鄉山巒連綿起伏,雲霧繚繞,蒼翠秀潤,掩映著白塔、五彩經幡和山谷裡白色的村莊。山野林間,豬牛隨地走,水流花自開。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白塔守望著村莊

格咱鄉並非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從縣城延伸的公路穿過沿線的村子。礦山每年的分紅,猶如天降財富,“躺著睡覺都能賺錢。”當地盛產松茸,近年行情看漲,全民出動採摘,一個雨季收入可觀。家家藏房雕樑畫棟,新式的玻璃房裡花木交錯。我們開玩笑說,一群窮人闖入了富人區。

陌生的地方和文化,一切都是未知的吸引和挑戰。如何面對差異,融入和調查?我們需要放下成見,從日常生活切入,掀開一個文化的面紗,從內部去理解它,並反觀自我。

幾天後,我在村子裡逛,遇到卓瑪邀請,參觀了木結構的藏房,聊了一下午。從陌生到了解,從外到內,慢慢拉近距離,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其實人性相通,我們在觀察他們,他們也在觀察我們。暗流湧動,曾遭遇誤解和猜忌;也有委婉拒絕,我們只能保持尊重。但多數時候,善意會得到回應和接納。

“走近他者的文化,繞道認識自己”。這需要時間,作為初來乍到的旁觀者,對藏民的文化生活只短暫一瞥,來不及深度參與。但讓我感到不虛此行的,是過程本身的快樂和自我成長,以及粗淺體會到在一個異文化中如何開展調查。

首先,親自來到一個地方,呼吸它的空氣,體嘗它的水土,體驗當地的日常生活,全息吐納這個場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他人或文字中獲得的信息,不能替代親自接觸和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這樣的經驗融入了個人的生命體驗,是原生的,新鮮的,不可複製。

美國人海斯勒曾在中國支教兩年,把經歷寫成了暢銷書《江城》。無論非虛構寫作還是寫報告,調查都是第一手材料的來源,為後期寫作奠定基礎。

我們用腳步丈量著格咱鄉村莊的道路。每天帶著新鮮感和好奇心,用心去看去聽,建立關係,參與觀察,入戶訪談,然後原本地記錄下感受和思考。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糌粑、青稞餅、酥油茶與酸奶渣

其次,參與共同做事,或創造機會共同做事,是拉近距離的方式,做的事如何不重要。訪談時,隨性的發問和談天更自然,不要急功近利,把對方當信息源。其實訪談的訣竅不在於問,而在於聽,觀察和傾聽比問問題更重要。

一開始不要私人化,從觀察周邊環境,找到話題,慢慢深入。問開放式話題和對方擅長的領域,讓人有話可說。

專注傾聽,體察對方的神態和情境,順著對方話語和思路,去互動和回應,順其自然。當然,也不要被對方帶走,要保持一定的冷靜思考,問的問題才有價值。

只有當人信任你,接納你,覺得你是真的尊重和關注他所說的,他才願意說下去。

當然,有時也免不了尬聊,怎麼辦呢?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山林野花

第三,語境比語義更重要,耐人尋味。說話的情境,如何說,為何這麼說,比說出來的話語本身更多。對這些的觀察和分析,與訪談內容結合,更有深意。

比如一個年輕的村支書和一個退休幹部,都是黨員,可面對宗教問題,前者侃侃而談,後者卻欲言又止,出現尬聊。為什麼?可能老人經歷過文革,對政治更敏感,或者他認為不適合談論這些話題。而另一個更年輕,可能把宗教當作自己瞭解的知識來分享。

第四,老師一再強調,看到文化生活的網絡,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聯。任何事件和現象都非孤立存在,放到文化的網絡中,才能立體呈現。每看到一個現象,要思考它與其他方面的關係。

當地有“松茸之鄉”的美譽,這與生態環境和村民生計密切相關。整個雨季,松茸是鄉民們生活的重心。大家都上山採松茸,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他們凌晨四、五點上山,上午下山,吃過午飯又上山,傍晚回來,晚飯後七、八點就上床睡覺。這種非正常的作息持續松茸季,從七月到九月。其他活動都靠邊站。松茸形成了一條飄著松木菌香的產業鏈,從原始的山林採集,經由中間商和發達的快遞,抵達世界各地食客的味蕾。它的行情波動與當今世界癌症的高發及人們的健康觀念息息相關。

松茸帶來的收入,加上礦山的分紅,衝擊著傳統的農業和牧業。“家裡地越少,日子越好。”村裡家家都有幾十上百頭犛牛,基本由老一輩人照料高山牧場。受漢族和外界影響,年輕人不愛吃酥油茶和糌粑,而改吃麵食和大米。民族的體質慢慢隨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改變。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8月的小牧場

第五,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因立場和觀念差別而有不同看法,須參照多樣的視角和觀點,避免單一片面的想象。這需要從不同類型的信息源去收集信息,綜合分析。

村裡有一對年輕男女談戀愛,遭到家裡反對。因他們都是家裡的老大,按照當地習俗,老大要當家,無論男女。兩個老大在一起無法兼顧雙方家庭。但他們非要在一起,私奔不成,就未婚先孕,迫使家庭讓步,成全了他們。在結婚照裡,兩人身穿藏族傳統華貴的婚服,女孩溫婉美麗,男孩是帥氣大長腿,相偎相依,頗為般配。

後來我和村裡另一位年輕媽媽談及此事,她卻說:“他們太年輕了,還沒到法定結婚年齡吧?現在的孩子呀,都太早熟。他們受韓劇、抖音這些的影響,所以說網絡有好有壞。我很擔心我的女兒……”

第六,從看見別人到反觀自己。我最大的感觸是關於宗教的。對我而言,信仰與心靈和真相有關。但對藏傳佛教的普通信眾來說,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貫穿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每家藏房都有一間經堂,供奉著佛像和喇嘛,每天供清水、點酥油燈。白塔和瑪尼堆就在村子不遠,有空去山林燒香,過年過節去松贊林寺祈福。並非所有人懂得行為背後的深意,照樣習以為常。我接觸佛教從後天的書本開始,而他們生下來就在這個環境中,無需選擇,不必深究。我放下先入為主的期待和想象,反思為什麼這樣,它源於自己接觸佛教的方式,和對宗教的理解和看法。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松贊林寺

從香格里拉回到廣州,從青翠山林到高樓叢林,切換之快,似乎還有點慣性和後遺症。每天騎行珠江邊,有垂釣的、跑步的、跳舞的、打太極的、練書法的、理髮的、遛娃的和談戀愛的。生活在哪裡都活色生香。恍惚調查還在繼續,只不過換成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一邊投入一邊觀察,不也一樣在感受、體驗和記錄?

只要用心,處處是田野。

今日作者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攝影:省情新媒體中心 李仕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