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本文字数:2596字

8月的雨季,作者在云南香格里拉市格咱乡做了短期的田野调查。主要目标是理解当代市场和技术条件下,藏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和追求。作者通过参与观察,亲身体验和理解藏民的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开展调查实践,同时反思自身。希望这些体会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雨季的山林、藏房和菜地

我们一行人走进村子。不远处藏房旁的树下,有位大姐背对我们蹲着,不知在做什么。

大家踌躇之下,抛了一枚硬币,决定上前搭讪。

仗着人多势众,壮胆打招呼自我介绍。大姐抬头转身,微笑看着我们。她约摸五十来岁,带着草绿色帽子。旁边的水龙头在哗哗流水,接满水的盆里泡着一块黄色的东西。

“您在干什么呀?” 我们试探着问。

“把酥油饼放在冷水里。”

“是要准备做晚饭吗?”

“不是,要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

开了头之后,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起来,问题都简单,回答无压力。见我们虚心得天真,大姐健谈起来,从酥油、牧场、青稞,聊到婚姻家庭和孩子,一直到当地的变化。

“我呀,没读过什么书。”她说。

“但您知道的多呀。”这不是恭维。在这里我们一无所知,每个人,包括小孩,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末了,牛回来了,我们也该走了。一回生二回熟,就认识了。

这是我到格咱乡的第一天。

八月上旬,我在云南香格里拉格咱乡做了短期的田野调查。当地海拔三千米以上,属藏族自治州,民众信仰藏传佛教。正值雨季,格咱乡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苍翠秀润,掩映着白塔、五彩经幡和山谷里白色的村庄。山野林间,猪牛随地走,水流花自开。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白塔守望着村庄

格咱乡并非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从县城延伸的公路穿过沿线的村子。矿山每年的分红,犹如天降财富,“躺着睡觉都能赚钱。”当地盛产松茸,近年行情看涨,全民出动采摘,一个雨季收入可观。家家藏房雕梁画栋,新式的玻璃房里花木交错。我们开玩笑说,一群穷人闯入了富人区。

陌生的地方和文化,一切都是未知的吸引和挑战。如何面对差异,融入和调查?我们需要放下成见,从日常生活切入,掀开一个文化的面纱,从内部去理解它,并反观自我。

几天后,我在村子里逛,遇到卓玛邀请,参观了木结构的藏房,聊了一下午。从陌生到了解,从外到内,慢慢拉近距离,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其实人性相通,我们在观察他们,他们也在观察我们。暗流涌动,曾遭遇误解和猜忌;也有委婉拒绝,我们只能保持尊重。但多数时候,善意会得到回应和接纳。

“走近他者的文化,绕道认识自己”。这需要时间,作为初来乍到的旁观者,对藏民的文化生活只短暂一瞥,来不及深度参与。但让我感到不虚此行的,是过程本身的快乐和自我成长,以及粗浅体会到在一个异文化中如何开展调查。

首先,亲自来到一个地方,呼吸它的空气,体尝它的水土,体验当地的日常生活,全息吐纳这个场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他人或文字中获得的信息,不能替代亲自接触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这样的经验融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原生的,新鲜的,不可复制。

美国人海斯勒曾在中国支教两年,把经历写成了畅销书《江城》。无论非虚构写作还是写报告,调查都是第一手材料的来源,为后期写作奠定基础。

我们用脚步丈量着格咱乡村庄的道路。每天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用心去看去听,建立关系,参与观察,入户访谈,然后原本地记录下感受和思考。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糌粑、青稞饼、酥油茶与酸奶渣

其次,参与共同做事,或创造机会共同做事,是拉近距离的方式,做的事如何不重要。访谈时,随性的发问和谈天更自然,不要急功近利,把对方当信息源。其实访谈的诀窍不在于问,而在于听,观察和倾听比问问题更重要。

一开始不要私人化,从观察周边环境,找到话题,慢慢深入。问开放式话题和对方擅长的领域,让人有话可说。

专注倾听,体察对方的神态和情境,顺着对方话语和思路,去互动和回应,顺其自然。当然,也不要被对方带走,要保持一定的冷静思考,问的问题才有价值。

只有当人信任你,接纳你,觉得你是真的尊重和关注他所说的,他才愿意说下去。

当然,有时也免不了尬聊,怎么办呢?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山林野花

第三,语境比语义更重要,耐人寻味。说话的情境,如何说,为何这么说,比说出来的话语本身更多。对这些的观察和分析,与访谈内容结合,更有深意。

比如一个年轻的村支书和一个退休干部,都是党员,可面对宗教问题,前者侃侃而谈,后者却欲言又止,出现尬聊。为什么?可能老人经历过文革,对政治更敏感,或者他认为不适合谈论这些话题。而另一个更年轻,可能把宗教当作自己了解的知识来分享。

第四,老师一再强调,看到文化生活的网络,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联。任何事件和现象都非孤立存在,放到文化的网络中,才能立体呈现。每看到一个现象,要思考它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当地有“松茸之乡”的美誉,这与生态环境和村民生计密切相关。整个雨季,松茸是乡民们生活的重心。大家都上山采松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们凌晨四、五点上山,上午下山,吃过午饭又上山,傍晚回来,晚饭后七、八点就上床睡觉。这种非正常的作息持续松茸季,从七月到九月。其他活动都靠边站。松茸形成了一条飘着松木菌香的产业链,从原始的山林采集,经由中间商和发达的快递,抵达世界各地食客的味蕾。它的行情波动与当今世界癌症的高发及人们的健康观念息息相关。

松茸带来的收入,加上矿山的分红,冲击着传统的农业和牧业。“家里地越少,日子越好。”村里家家都有几十上百头牦牛,基本由老一辈人照料高山牧场。受汉族和外界影响,年轻人不爱吃酥油茶和糌粑,而改吃面食和大米。民族的体质慢慢随饮食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8月的小牧场

第五,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因立场和观念差别而有不同看法,须参照多样的视角和观点,避免单一片面的想象。这需要从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去收集信息,综合分析。

村里有一对年轻男女谈恋爱,遭到家里反对。因他们都是家里的老大,按照当地习俗,老大要当家,无论男女。两个老大在一起无法兼顾双方家庭。但他们非要在一起,私奔不成,就未婚先孕,迫使家庭让步,成全了他们。在结婚照里,两人身穿藏族传统华贵的婚服,女孩温婉美丽,男孩是帅气大长腿,相偎相依,颇为般配。

后来我和村里另一位年轻妈妈谈及此事,她却说:“他们太年轻了,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吧?现在的孩子呀,都太早熟。他们受韩剧、抖音这些的影响,所以说网络有好有坏。我很担心我的女儿……”

第六,从看见别人到反观自己。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宗教的。对我而言,信仰与心灵和真相有关。但对藏传佛教的普通信众来说,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贯穿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家藏房都有一间经堂,供奉着佛像和喇嘛,每天供清水、点酥油灯。白塔和玛尼堆就在村子不远,有空去山林烧香,过年过节去松赞林寺祈福。并非所有人懂得行为背后的深意,照样习以为常。我接触佛教从后天的书本开始,而他们生下来就在这个环境中,无需选择,不必深究。我放下先入为主的期待和想象,反思为什么这样,它源于自己接触佛教的方式,和对宗教的理解和看法。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松赞林寺

从香格里拉回到广州,从青翠山林到高楼丛林,切换之快,似乎还有点惯性和后遗症。每天骑行珠江边,有垂钓的、跑步的、跳舞的、打太极的、练书法的、理发的、遛娃的和谈恋爱的。生活在哪里都活色生香。恍惚调查还在继续,只不过换成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一边投入一边观察,不也一样在感受、体验和记录?

只要用心,处处是田野。

今日作者

藏地调查笔记|如果有心,处处是田野

摄影:省情新媒体中心 李仕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