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66平方米体育场地能撑起数万亿体育产业吗?

人均1.66平方米体育场地能撑起数万亿体育产业吗?

互联网+体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中石

纪胖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的窘境谁都不愿意面对,但目标直指“五万亿”的体育产业目前正面临这个问题。人均体育场地1.66平方米,看似增长迅速,但这样的数据又能反映出多少现实的困境?

“找场地是我办比赛最大的困难”、“场地费用是我做体育培训最大的成本支出”、“运营冰场看着挣钱,场地维护、水电费一算进来,我还赔了点儿”。这样的带有些许抱怨的声音经常能听到,场地问题已经成了横亘在创业者头上的一座大山。

同样的问题也在考验着体育爱好者的耐心。由于场地不足,“广场舞大妈占据篮球场”、“暴走队伍抢占机动车道”等类似的社会新闻不断出现,人们已经意识到,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的现实与民众高涨的体育热情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不解决,中国体育产业的伟大目标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2014年之后颁发的诸多顶层设计中,就有关于场地的政策。其实从2014年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能够看到,相比2003年的普查,11年间全国体育场地从85万个增加到了169.46万个。最新的数据来自于8月2日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人均1.66平方米的体育场地能撑得起万亿体育产业吗?!

困境

“找块儿合适的场地太难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马克,在今年4月份想找一块能打棒球的场地,却几经辗转,处处碰壁。

马克曾是北京猛虎棒球队队长,现担任海淀区棒垒球协会会长。“我就想办个棒球比赛,让北京这么多爱好棒球的青少年有地儿打球,没想到这么难,”面对笔者,马克大吐苦水,“棒球场地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我能找到的地方,不是要价极高,就是在比赛期间已经被包场了。”

相对冷门的棒球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场地建造和运营成本都较高。那么是不是小县城要好一些呢?

北京南部约70公里处有一体育小镇“中新健康城”,坐落于河北省高碑店辖区,是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批公布的96个体育小镇之一。这里同样面临体育场地紧缺问题。

高碑店当地居民篮球爱好者“彳亍”表示,篮球场这样本来挺常见的东西,在我们这儿却都离市中心很远,而且场地经常说不让打就不让打,打球的人总是要像打游击战一样去找场地。

使用者找场地不易,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叫供需不平衡,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场馆建造方和运营方应该活得很滋润。但调查表明,体育场地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某民间场馆运营公司中层管理者刘逸鹏告诉笔者:“能实现收支平衡的公司都算好的,大部分同行包括我们公司,都在亏钱,而且那么大资产,盈利那么少,怎么看都不太对。”

而且,刘逸鹏的薪资待遇也不高。他说:“体育场地运营从业人员普遍工资低,高层领导和下面干活的差距太大。”

机遇与挑战

2016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46平方米,如今有了明显提升, 不过相比“46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2平方米”,仍有发展空间,应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奥投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东深耕体育场馆运营多年,他认为,体育场地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经营得好当然可以盈利。

“只不过体育场馆设施要想经营得好,必须从立项开始就好好策划,这是目前绝大部分场馆建设项目都忽略的问题。”王瑞东表示,只有在深入调查、认真策划的基础上,把以运营为核心的策划理念始终贯彻在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够建设成具备使用率高、运营良好体育场馆设施。

北京体育场馆协会办公室主任陈春鑫认为体育场地能否盈利是可预见的,只要市场有需求它就有效益。

陈春鑫不赞成把体育场地数量少归咎于因为建场馆+运营场馆不赚钱。“建场馆的成本高,和商业体的成本没多大区别,这其实与土地属性和社会价值观有关,但运营场馆的营收手段不能与商业体相提并论。”陈春鑫认为场馆效益不好的原因在于很多场馆运营者的经营管理专业能力不够。

在陈春鑫看来,只看数据没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没有标准,只要建造民众所需的体育场地就可以了,”他说,“很多体育场地被冠以线下运动体验基础的名头,成了镀金用的替身,真正的场馆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那么在五万亿体育产业中将完全发挥不出体育场馆的价值。”

他表示,体育场地数量可以增加,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分配。

王瑞东认为,体育场地经营本身就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他指出,体育场地经营不仅直接为5万亿产业目标贡献数据,更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离开体育场地,我不知道如何发展体育产业,如何实现5万亿!”他说。

刘逸鹏现在的状态难言自在,但他对未来依然乐观。在他看来,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一定会增加,需求也一定会增加,这是肉眼可见的市场机遇。但挑战也与之共存。“场地的空置率要降低,而且也要满足多样化运营的需求,另外,在建造场地之前就应该思考运营问题,而不是建造完之后再发现场地不好用”。

谈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王瑞东坚持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大的背景下,体育场地的建造、运营等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困难来源于人们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咨询策划、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规律性认知不够,应当引起各地体育部门、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重视!”王瑞东说。

陈春鑫则表示,面临的困难最大问题在于政策属性上,其次在于专业性人才上的突破,最后是运营管理思维的突破。

创投人士怎么看?

资本和政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两个引擎。那么体育场地会成为一个好的创业方向或投资方向吗?为此笔者与三名投资人进行了一场对话,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更好地还原对话场景,笔者将采访实录原样呈现,应被采访者要求,投资人姓名均作匿名处理——(Z为笔者,A、B、C为三名被采访人)

Z: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你们如何看这一数据?

A:首先,我不知道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否包括校园场地、城市郊区场地、特别偏远的场地,还是实际真正大部分城市人群可以使用的场地面积。学校的场地其实是最大的一块可以使用的场地,但是尚未对外开放;市区主要的场地是大型场馆,主要用于娱乐和活动,真正用于体育运动和赛事的时间段很少。

我认为,场地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可不可用。

Z:体育场地能否成为好的体育产业投资项目?

B:体育场地建设似乎更多被看作房地产行为(比如某些体育小镇的背后就是房地产商)、政治行为(比如为了奥运会建造鸟巢),高企的成本和过长的盈利周期使得建造场馆难以成为良好的投资标的。

A:传统场馆搭建项目不会被我们看作是好的投资标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不被允许投资,建造场馆的组织和个人不需要我们这样的投资人的钱。但我认为,运营场馆的创业公司,比如某些冰场运营方,还有一些致力于以新材料搭建运动场馆的公司,比如气膜馆,都是好的投资标的,这是市场已经印证的。

Z:从行业角度看,你们认为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会进一步增加吗?

C:我认为,未来场馆的数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会进一步增加,政策支持同时目前国家而且支持基建,未来体育场地还会进一步增加,但是建设团队是否有运营能力或者建造好的场馆能否被好的运营方接手,是体育场地相关领域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

Z:从投资人角度看,体育场地的相关创业公司会面临哪些困难、挑战和机遇?

A:体育场地运营难度主要是,可使用的体育场地数量不足、体育人口不够、体育场地所有权属关系复杂、体育场地运营机构连锁化不足,这些都是问题。

B:目前国内能真正盈利的场地运营主要是以娱乐和活动为主的大场馆,大部分体育为主的场馆都不赚钱,靠政府补贴就注定场馆运营机构无法市场化运营,无法市场化运营也就无法盈利。所以相关的产业我们投资起来压力比较大。

C:机遇是在于“体育场地数量不足、体育人口不够、体育场地所有权属关系复杂、体育场地运营机构连锁化不足”这四个变量。目前,体育人口不够的现状随着健身和马拉松等体育运动大幅上升而有所改变,同时随着气膜、可拆卸场馆数量增多,体育场地所有权属关系逐渐清晰,也给行业带来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