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66平方米體育場地能撐起數萬億體育產業嗎?

人均1.66平方米體育場地能撐起數萬億體育產業嗎?

互聯網+體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中石

紀胖說:“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樣的窘境誰都不願意面對,但目標直指“五萬億”的體育產業目前正面臨這個問題。人均體育場地1.66平方米,看似增長迅速,但這樣的數據又能反映出多少現實的困境?

“找場地是我辦比賽最大的困難”、“場地費用是我做體育培訓最大的成本支出”、“運營冰場看著掙錢,場地維護、水電費一算進來,我還賠了點兒”。這樣的帶有些許抱怨的聲音經常能聽到,場地問題已經成了橫亙在創業者頭上的一座大山。

同樣的問題也在考驗著體育愛好者的耐心。由於場地不足,“廣場舞大媽佔據籃球場”、“暴走隊伍搶佔機動車道”等類似的社會新聞不斷出現,人們已經意識到,體育場地數量不足的現實與民眾高漲的體育熱情之間的尖銳矛盾如果不解決,中國體育產業的偉大目標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在2014年之後頒發的諸多頂層設計中,就有關於場地的政策。其實從2014年第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中能夠看到,相比2003年的普查,11年間全國體育場地從85萬個增加到了169.46萬個。最新的數據來自於8月2日發佈的《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人均1.66平方米的體育場地能撐得起萬億體育產業嗎?!

困境

“找塊兒合適的場地太難了。”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馬克,在今年4月份想找一塊能打棒球的場地,卻幾經輾轉,處處碰壁。

馬克曾是北京猛虎棒球隊隊長,現擔任海淀區棒壘球協會會長。“我就想辦個棒球比賽,讓北京這麼多愛好棒球的青少年有地兒打球,沒想到這麼難,”面對筆者,馬克大吐苦水,“棒球場地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但我能找到的地方,不是要價極高,就是在比賽期間已經被包場了。”

相對冷門的棒球項目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場地建造和運營成本都較高。那麼是不是小縣城要好一些呢?

北京南部約70公里處有一體育小鎮“中新健康城”,坐落於河北省高碑店轄區,是國家體育總局第一批公佈的96個體育小鎮之一。這裡同樣面臨體育場地緊缺問題。

高碑店當地居民籃球愛好者“彳亍”表示,籃球場這樣本來挺常見的東西,在我們這兒卻都離市中心很遠,而且場地經常說不讓打就不讓打,打球的人總是要像打游擊戰一樣去找場地。

使用者找場地不易,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叫供需不平衡,按照這個邏輯推演場館建造方和運營方應該活得很滋潤。但調查表明,體育場地盈利情況不容樂觀。

某民間場館運營公司中層管理者劉逸鵬告訴筆者:“能實現收支平衡的公司都算好的,大部分同行包括我們公司,都在虧錢,而且那麼大資產,盈利那麼少,怎麼看都不太對。”

而且,劉逸鵬的薪資待遇也不高。他說:“體育場地運營從業人員普遍工資低,高層領導和下面幹活的差距太大。”

機遇與挑戰

2016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1.46平方米,如今有了明顯提升, 不過相比“46號”文件提出“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2平方米”,仍有發展空間,應該說,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奧投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瑞東深耕體育場館運營多年,他認為,體育場地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經營得好當然可以盈利。

“只不過體育場館設施要想經營得好,必須從立項開始就好好策劃,這是目前絕大部分場館建設項目都忽略的問題。”王瑞東表示,只有在深入調查、認真策劃的基礎上,把以運營為核心的策劃理念始終貫徹在體育場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才能夠建設成具備使用率高、運營良好體育場館設施。

北京體育場館協會辦公室主任陳春鑫認為體育場地能否盈利是可預見的,只要市場有需求它就有效益。

陳春鑫不贊成把體育場地數量少歸咎於因為建場館+運營場館不賺錢。“建場館的成本高,和商業體的成本沒多大區別,這其實與土地屬性和社會價值觀有關,但運營場館的營收手段不能與商業體相提並論。”陳春鑫認為場館效益不好的原因在於很多場館運營者的經營管理專業能力不夠。

在陳春鑫看來,只看數據沒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沒有標準,只要建造民眾所需的體育場地就可以了,”他說,“很多體育場地被冠以線下運動體驗基礎的名頭,成了鍍金用的替身,真正的場館功能沒有被挖掘出來,那麼在五萬億體育產業中將完全發揮不出體育場館的價值。”

他表示,體育場地數量可以增加,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分配。

王瑞東認為,體育場地經營本身就是體育產業的核心產業之一。他指出,體育場地經營不僅直接為5萬億產業目標貢獻數據,更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離開體育場地,我不知道如何發展體育產業,如何實現5萬億!”他說。

劉逸鵬現在的狀態難言自在,但他對未來依然樂觀。在他看來,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一定會增加,需求也一定會增加,這是肉眼可見的市場機遇。但挑戰也與之共存。“場地的空置率要降低,而且也要滿足多樣化運營的需求,另外,在建造場地之前就應該思考運營問題,而不是建造完之後再發現場地不好用”。

談及未來的機遇和挑戰,王瑞東堅持認為在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大的背景下,體育場地的建造、運營等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困難來源於人們對於體育場地設施諮詢策劃、規劃設計、融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規律性認知不夠,應當引起各地體育部門、規劃部門和建設部門的重視!”王瑞東說。

陳春鑫則表示,面臨的困難最大問題在於政策屬性上,其次在於專業性人才上的突破,最後是運營管理思維的突破。

創投人士怎麼看?

資本和政策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兩個引擎。那麼體育場地會成為一個好的創業方向或投資方向嗎?為此筆者與三名投資人進行了一場對話,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更好地還原對話場景,筆者將採訪實錄原樣呈現,應被採訪者要求,投資人姓名均作匿名處理——(Z為筆者,A、B、C為三名被採訪人)

Z: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你們如何看這一數據?

A:首先,我不知道這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否包括校園場地、城市郊區場地、特別偏遠的場地,還是實際真正大部分城市人群可以使用的場地面積。學校的場地其實是最大的一塊可以使用的場地,但是尚未對外開放;市區主要的場地是大型場館,主要用於娛樂和活動,真正用於體育運動和賽事的時間段很少。

我認為,場地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而是可不可用。

Z:體育場地能否成為好的體育產業投資項目?

B:體育場地建設似乎更多被看作房地產行為(比如某些體育小鎮的背後就是房地產商)、政治行為(比如為了奧運會建造鳥巢),高企的成本和過長的盈利週期使得建造場館難以成為良好的投資標的。

A:傳統場館搭建項目不會被我們看作是好的投資標的,當然我們有時候也不被允許投資,建造場館的組織和個人不需要我們這樣的投資人的錢。但我認為,運營場館的創業公司,比如某些冰場運營方,還有一些致力於以新材料搭建運動場館的公司,比如氣膜館,都是好的投資標的,這是市場已經印證的。

Z:從行業角度看,你們認為我國體育場地的數量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會進一步增加嗎?

C:我認為,未來場館的數量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會進一步增加,政策支持同時目前國家而且支持基建,未來體育場地還會進一步增加,但是建設團隊是否有運營能力或者建造好的場館能否被好的運營方接手,是體育場地相關領域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

Z:從投資人角度看,體育場地的相關創業公司會面臨哪些困難、挑戰和機遇?

A:體育場地運營難度主要是,可使用的體育場地數量不足、體育人口不夠、體育場地所有權屬關係複雜、體育場地運營機構連鎖化不足,這些都是問題。

B:目前國內能真正盈利的場地運營主要是以娛樂和活動為主的大場館,大部分體育為主的場館都不賺錢,靠政府補貼就註定場館運營機構無法市場化運營,無法市場化運營也就無法盈利。所以相關的產業我們投資起來壓力比較大。

C:機遇是在於“體育場地數量不足、體育人口不夠、體育場地所有權屬關係複雜、體育場地運營機構連鎖化不足”這四個變量。目前,體育人口不夠的現狀隨著健身和馬拉松等體育運動大幅上升而有所改變,同時隨著氣膜、可拆卸場館數量增多,體育場地所有權屬關係逐漸清晰,也給行業帶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