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爲只有現代才有年終考核,清代大考竟有816名官員不合格……

不要以為只有現代才有年終考核,清代大考竟有816名官員不合格……

每到歲末年初總是特別惶恐)

各種年終總結、會議、演講、PPT…

如約而至的,還有各項考核、獎懲…

一個下午,再加一個下午,還是遠遠不夠的…

而問題是:你都通過了嗎?

不過想想清代那些嚴格的年終考核制度,沫兒也就釋然了。

沒錯,不要以為只有現在才有各種年終考核,其實早在清代就已經形成了嚴格的年終考核制度。

沫兒的老家在金華。

侍王府,是金華千年府治所在地。

金華也是省內至今仍保存著古代州衙署建築的極少數城市。

在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紀念館就可以看到清代考核官員的制度是什麼樣的。

不要以為只有現代才有年終考核,清代大考竟有816名官員不合格……

“四格六法”

這是清代初年制定的這一官吏考核辦法。

“四格”:

是指守、才、政、年四個方面,即從操守、才幹、政務、年齡四個方面考察評價官員的品質等級。其中

“操守”分“清、謹、平”三個等級;

“才幹”分“長、平”兩個等級;

“政務”分“勤、平”兩個等級;

“年齡”則分“青、壯、健”三級別。

“六法”:

即考察官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狀態,是否犯了以下六條:

不謹(不守職規職德、失職或屢犯錯誤);

疲軟無力(消極平庸、怠惰混日、無所作為);

浮躁(工作不紮實塌實、不重實效實益、簡單粗暴、急躁冒失);

才力不及(才幹低下,不適合當職職位);

年老(歲數大);

有疾(多病)。

只要有上述的六種狀態,都要給予革職、降級調用、勒令休致等處分,真是嚴格。

具體來說:

對“不謹”“疲軟無為”者革職

對“浮躁”者降三級

調用

對“才力不及”者降二級調用

對“年老”“有疾”者勒令休致

而且據說,清代初年制定這一制度以後,實行起來也是非常嚴格的。

比如在1650年正月,大計全國官員,竟然有816名官員因為考核不過關,被加以革職、降調、致仕等處罰。

在上面的官吏考核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慎、勤”三個字。

實際上,它就是清朝,特別是“康乾盛世”時期的為官之道,也就是清代官吏的“座右銘”。 

“清、慎、勤”,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清”。

梁啟超《新民說·論公德》中說:

“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個字,曰清、慎、勤。”

可見在清末,“清、慎、勤”依然是官員做官的準則。

如果將這一套“四格六法”考核制度放在現在,便是公務員的考核標準,而其中的“六法”似乎也同樣適用於企業員工之間的考核。

相互對照一下,這些考核規則條款你都通過了嗎?

若沒有通過,又該處以怎麼樣的處罰呢?

歡迎大家在給沫兒留言哦表情

——摩爾沫兒:MoerMoer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