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鬼门关

跑马拉松的朋友都知道,赛程到35公里时段最难熬,这个位置前后体力往往会突然耗竭,俗称极点,戏称鬼门关。

​马拉松比赛,业余选手不需要过多考虑战术,只需要尽量平衡体力,用合理的体力分配方案完成比赛,以获​个人最佳成绩。专业运动员不同,他们不仅是要跑成绩,更重要的是跑名次,互争高低,很多时候是冠军高额奖金而战,所以他们的备赛方案更复杂,需要运用各种战术。

谈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鬼门关

常见战术,比如前半程就采取激进策略,一马当先冲出去,这种情况需要一直保持好的状态,坚持到最后很难,一个人冲在前面,发挥稍有偏差,心理压力会很大,消耗的体力和大家一起跑相比,更大,最后体力不支掉速,被赶超的可能性也较大。

还有一种最常用战术是大家结队​跑方阵,特别是第一梯队的选手聚拢在一起,节奏一致,很长时间抱团,期间大家跑得都会更轻松。经验老道的选手,会在35公里前后调整好自己状态,然后在大家体力到极限的时候,自己不降速,反而加速突出重围,奔夺冠而去,马拉松比赛转播中,最好看、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一幕的精彩表演。在鬼门关前后敢于加速一马当先,给对手的打击是致命的,挺过三、两公里,冠军几乎就是他的。​

谈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鬼门关

如何克服马拉松35公里前后的鬼门关?35公里前后是体能极限区域,这和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特点有关系 —— 距离长及耗时长,平常无法覆盖式训练,普通人日常训练十几,二十公里,已经是很投入的选手了。比赛中,当人体跑到35公里前后时,身体内糖原差不多消耗殆尽,之后供能主要靠脂肪燃烧,而脂肪代谢需要氧气更多,心肺负担亦重。

平常训练中有帮助顺利度过极点的方法吗?简单的说,没有简便方法。增加体能训练,训练中可以加入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让身体适应在这个时候的感受,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

谈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鬼门关

全程马拉松选手可以修炼30~35KM距离的耐力跑,备赛期间至少3次这样长距离跑,时间选择在临近比赛的前几周, 3次训练最高效,或说是最少训练个数。训练时间更多或对成绩要求更高选手,可以在赛前排入6~8个长距离耐力训练,一个周末一个,约2个月时间。

比赛前更早时间去训练长距离,价值不大,秋冬时节的马拉松比赛,前推较2个月更长时间到热夏,训练更多长距离吃力不讨好。此外在比赛中,35公里位置可以适当降速,让身体跨过这个难受区间,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是半程马拉松,长距离训练到15KM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