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明河北在太行山東邊不叫山東呢?

鴻圖廣告5


從地圖上看,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河北位於太行山以東,為什麼河北不叫山東而叫河北呢?

我們都知道我國行政區劃大體上遵循山川形便,以山川、河流、湖泊等作為標誌性的地標來劃分和命名,像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山西、山東以太行山為界,山東位於太行山以東,山西位於太行山西。

那麼問題就來了,河北和山東都位於太行山以東,而且相對於山東來說,河北所處的方位更正。貌似河北更有資格叫山東,但現實卻是以黃河為地標和河南配成了一對。

如果單純從現今的區劃以及地理位置上來看,河北如果叫山東也可以,但是如果河北叫山東的話,那山東又該何去何從?山東又該叫什麼呢?黃河下游出河南後自西南往東北流入大海,山東主體部分位於黃河東南方向,而且半島部分突出到大海里去了,叫河東省不太貼切,山西如果叫河東的話更好。

想用水做地標是不行了,那山呢?不好意思,沒有像太行山,秦嶺這種大的山脈,山東是丘陵地貌,不算太高的泰山山脈也勉強可以作為地標。但是泰山山脈位於山東腹地,總不能把山東叫泰山省吧。沒辦法,只好往西看,找個大一點的山脈,就太行山了。

再看看河北,有黃河和太行山可以作為地標。如果用太行山做地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這兩大塊可是位於陰山山脈了,再用太行山來給它們定位就不太合適了。何況這兩塊地面積可不小,佔河北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了。相比之下,用黃河作為地標來定位河北更合適一些。

有人說河北、河南是以漳河為界來命名的,如果按現在的區劃來看,漳河確實位於兩省的交界地帶。但實際上兩省的名稱並非是根據漳河來的。要知道河南河北最初的區劃並非如今天這樣,歷史上區劃的變動實在是太大。再說了,漳河的體量還夠不上作為地標的資格。

實際上河北之所以命名為河北,地理上來說因其處於太行以東,黃河以北,而且並非只是單純地根據地理位置來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歷史的沿革。

大禹治水以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冀、青、兗、徐、豫、揚、荊、梁、雍。河北簡稱為“冀”,若要追源,最早就是從九州之一冀州來的,不過那個時候的冀州面積頗大,包括山西全部,陝西、河北、河南一部分。後來的朝代的區劃中,雖然範圍有所變化,但有些沿用了冀州這個名稱。

春秋戰國時期,河北乃四戰之地,燕、齊、趙、魏在這裡互毆,甚至連小國中山國也不甘寂寞。到了西漢時期,設冀州,轄河北一部分土地。

從歷史上來說,“河北”這兩個字作為地方行政區的名稱是從唐代設置的河北道開始的,而且所轄範圍和如今的河北省大致相同,差不太多。北宋時期,河北道又被分為兩塊,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不過河北北部的北京天津那塊已經被遼國所佔。

元、明、清時期,河北距離京師近,乃京畿重地,直接隸屬京師,民國初還被叫作直隸省。後來因為北京失去了京城的地位,1928年才改為河北省一直沿用至今。

周王朝將姜子牙分封在齊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發展迅猛,稱為霸主之一,不但征服了膠東半島,而且向北拓展到天津附近,佔了太行山以東河北很大一部分土地,而河北範圍的其餘土地則被燕、趙、魏、中山國所分。齊魯是山東的代表,如果從地理位置上看,太行以東為山東的說法追溯到這個時期的話,還是很合理的。

“山東”這個詞出現在戰國時期,不過那時的“山東”則泛指崤山以東。山東正式成為明確的行政單位是從金代開始的,設置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元朝的行省就相當於如今的省的概念,但是山東和河北當時都屬於中書省的轄區。明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設山東行省,雖然改名山東布政使司,實際上老百姓還是習慣叫山東省。山東省一直沿用至今。

綜合地理、歷史因素可以發現,從地理位置上河北更適合叫山東,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後來山東叫山東的時候,河北還在中書、直隸中,沒辦法只好讓山東先用了。再說了,河北始於唐代,山東始於金,本著向前溯源的原則,河北叫河北歷史更悠久也不虧。


地圖帝


我們先來看看太行山的位置吧:

太行山正好在山西省的東邊,太行山以東,是河北省和山東省。

山東在歷史上就是“太行山以東”的意思,河北與河南對應,大體位置在黃河的以北和以南。

中國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很長的歷史變革,從夏商周開始的諸侯國,到秦朝設置縣,到唐朝的州郡縣……元代設立“行省”,但與今天的省的轄區不同,北方大部分屬於中書省。

那麼河北省的歷史來源如何?

明朝行政區劃為南、北直隸:京師、南京。今河北大部為北直隸,歸京師管轄。清朝時河北依然為直隸管轄。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建都南京,直隸省變得名不符實,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

1949年7月,華北地區大部解放,河北境內解放區連成一片。 華北人民政府撤銷原各根據地性質的區劃,恢復河北省建制, 8月,冀中、冀南、冀北三行署合併,建立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為河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0年後,河北省行政區劃初步形成。

有趣的是,隨著區劃範圍的變化,河北的省會一變再變。

我們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變化:

1949年,河北省會定為保定;1958年,河北天津合併,省會遷往天津;1966年,冀津矛盾重重,省會遷回保定;1968年,石家莊成為河北新省會,並延續至今。

(qing)


齊魯壹點


由於時代的變遷,很多歷史地名容易給人以誤解,譬如古籍中經常提及的“山東”,就和今天我們所說的“山東”不是一個概念。

古代的“山東”,是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當時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為一個地域性的泛稱。由於戰國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函以東,故也有“山東六國”之稱。

崤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賈誼在《過秦論》中曾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關。

在當時,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西北部屬代國。邯鄲和邢臺曾是趙國都城。

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實實在在是“山東”。

“河北”一詞作為一級行政區名登上歷史舞臺,是從唐太宗貞觀元年開始的。當時唐王朝中央政府根據山河的走勢,將全國分為十道郡國: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隴右道、劍南道、嶺南道。

今河北轄區的大部分在河北道內。

而“山東”被明確地劃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始於南宋形成於金。宋朝將全國劃分為15路,今日的山東屬“京東路”與“河北路”。女真族佔領中原建立金政權,沿用宋朝的“路”的舊制,改“京東路”稱為“山東”,並將其分為“山東東路”與“山東西路”。明代廢除舊制,在全國設立了l3個布政使司,“山東”即稱“山東布政使司”。清朝時又改稱“山東省”並以“濟南”為省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