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阳中街,沈阳最早也是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世纪90年代全面改为步行街。很多人对这条街的很多店耳熟能详,比如

天益堂、亨得利、内金生、中和福、老边、老久华等等等等。这里被称为四平街有很多年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看到任何一张中街的老照片,当你第一眼望见“二百大楼”的时候,不管这照片有多久远,你都会一下子将“中街”脱口而出。是啊,这栋建筑太显眼了,对于百年的中街来说,也太西式了点儿,这座楼到底有什么来历,是谁设计的这栋到现在还很新潮的大楼,又是谁赋予中街这一抹灵动呢?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中街二百的巴洛克风格穹顶

这些问题,说来话长。与这栋大楼息息相关的,是老沈阳的两位名人:林芸生和穆继多。

吉顺丝房:“二百大楼”前世,缘起“黄县帮”

说起“吉顺丝房”这个名字,现在的沈阳人已经少有知道了。但说起“二百大楼”却很少有人不知道。要知道,这个“吉顺丝房”其实就是“二百大楼”的前世。这话还得从盛京城时代的四平街说起,当时四平街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黄县帮”。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百年前中街的模样

公元1644年,一对山东黄县兄弟单文利、单文兴肩背担挑,从盛京人没人做的针头线脑干起,在这四平街(中街)上开了第一家丝坊“天合利”丝房,后来成了这条街上丝房的鼻祖。所谓的丝房,就是现在所说的布匹生意,这种前店后场似的生意,有点儿电视剧“大染坊”的感觉了没?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这旮就是沈阳版“大染坊”

那时,盛京城满族八旗大户讲究穿戴,尤其喜欢绫罗绸缎等绣花制品,以,“天合利”丝房的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生意兴隆。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天合利”还附带一些别的丝房没有的布匹和日用小百货。这样一来,当时的“房”实际上也就成为“百货商店”的代名词,并在盛京城内迅速传播开来,其后两百年间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早年闯关东的商人大部分以鲁商为主,鲁商中又数黄县(今山东龙口)人最多。黄县商人有个老规矩:每家几百号人中,包括十几岁的小伙子在内,无一当地人,老伙计大多从老家本县或邻县带出,多是亲朋、乡邻、学徒。黄县人和气儒道,巧于周旋能说会道,不吃饭送你二百里,古语有“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此后的盛京城商界竟然结成“黄县帮”。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那时候的中街,只有这几栋标志性的高楼

当时的盛京的六大号丝房即:“天”、“兴”、“吉”、“洪”、“裕”、“谦”几乎全为黄县人垄断。单文利成为四平街首位大财主和“天合利”的大好发展让许多“黄县帮”眼红,纷纷转向投资丝房买卖。当年还是小字辈的林芸生也正酝酿着他的大买卖——吉顺通。

吉顺丝房:沈阳版的“乔家大院”

“吉顺通”的创业史,堪称一部现实版的《乔家大院》。林芸生林老板在职业经理人王敬三的帮助下,跑马圈地,风生水起,搅的盛京丝房市场改天换地,不仅占据了丝房市场的半壁江山,还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逐步由跟在“天合利”屁股后面的小兵到独霸一方的巨头。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中街二百诞生了“沈阳最早的电梯”

1914年,经营“吉”字号的林芸生投资五万多元,在中街路北建起一座二层楼的吉顺丝房,这也是中街上的第一座楼房。小楼一落成,一下轰动了沈城。很多人都跑来一睹芳容。要是谁没去观看二层楼的吉顺丝房,算你没长见识。“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当年的一栋小楼,远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级摩天大厦还具影响力,竟轰动了半个沈阳城。人们一惊一乍地议论:‘吉顺丝房起大楼啦!’在远在近,都断不了要亲自前往一睹姿容。谁要连二层楼的吉顺丝房都没去过,那算你没见识,枉做一回城里人。”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解放后的中街二百

然而不久,有实力的“老天合”也在中街路南盖起一座三层高的大楼,气势一时超过了吉顺丝房。吉顺丝房不服气,不惜拆除旧楼,花巨资在原址上盖起一座有电梯、电扇、暖气、五层高的营业大楼。1926年,吉顺丝房再度开业,成为当时中街最高楼,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街二百北楼。

“二百缺角楼”与中街最著名“钉子户”

仔细观察吉顺丝房的人会发现西侧有四个橱窗而东侧只有两个,楼的东面缺了一个角。原来1926年建吉顺丝房的时候,因为楼的层高占地面积大,整个地基要东扩,偏偏在东南角,有一家只有一间门市的小杂货铺,叫同益成洋货店,这家小店铺的主人是河北“闯关东”来沈城的桑芗材兄弟三人。当时吉顺丝房的老板们因盖楼急需,不惜花费重金,经过和桑家三兄弟协商、抬价,最后一直加到只要商铺搬走,就按“寸土寸金”价买下这块土地。据说当年现大洋铺满了一地,三兄弟咕嘟着大烟袋就是不肯松口,这样一来,吉顺丝房就只能盖了个“缺角大楼”。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中街二百大楼缺角的地方原来有一个”最牛顶子户“

后来才知道,三兄弟自有生财的道,他们深知“借光生财”的好儿。他想借吉顺丝房这块金字招牌做他自己的生意,总比卖几个现钱坐吃山空的好。最后小店果然借光生财:在货单上大做文章,改名为“吉顺丝房东邻”字样,生意很是兴隆,这个沈阳最早的“钉子户”也没有白做哦。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吉顺号的印章

结果在沈阳的商业史上,中街出现了五个最:最大的百货商店——吉顺丝房;最大的钟表眼镜店——亨得利;最大的药房——天益堂;最著名的毛笔店——李湛章;最小的洋货店——同益成,这一大一小占了两个“最”。在这场场商战中,吉顺丝房不仅坚强的生存下来了,而且在中街各商号中,又以吉顺丝房名声最震,有“吉随春夏秋冬转,顺受东西南北财”的美称。当年的吉顺丝房只是简称,其全称是:

吉顺丝房绸缎呢绒百货商场。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空中俯瞰百年前的大中街

1949年初,沈阳市百货公司正式接管这里;1951年定名为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1956年,二百又接管了它斜对面的利民商场,被人们称为“小二百”,即现在”小春天”。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名为“沈阳车辆电讯商店

”。事实上,这里在80、90年代的很多时间里都一直在卖自行车,还诞生过一个全国闻名的“卖车大王”。在当年那个计划经济时代里,沈阳人每家每户想买自行车,一般都拿上“自行车票”,然后到二百里去排队。一旦有一天买到了,那心情就和现在中了大奖一般无二。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1980年代的中街,还不是步行街呢

“二百大楼之父”:沈阳最早“海归”——穆继多

林芸生,是二百大楼,当年吉顺丝房的东家没错。但在当年的旧沈阳,能设计出这样新潮楼房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这栋楼的巴洛克风格非常突出,但这楼真的是出自一个地地道道沈阳人的手稿。他,就是二百大楼的设计者——穆继多。

穆继多,字续昭,生于1900年,祖籍河北,生于奉天(今沈阳)。1918年考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矿冶专业,1926年毕业。同年回国,成立“多小股份有限公司”(寓意为“多生小孩”,后来他果然子女众多),主持设计中街吉顺丝房、吉顺隆丝房、泰和商店、利民商场等建筑,成为当时沈阳最炙手可热的本土建筑设计师。1975年病逝,生前还曾担任冯庸大学教授、清原县大金厂金矿工程师,东北煤矿管理局工程师。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图中右二为穆继多。

穆继多设计的作品中,不仅有中街的第二百货商店,还有当年的利民商场,即现在中街路南的“小春天”,还有现在中街的鹏达运动城(中街路184号)。

上世纪20年代,沈阳人穆继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归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特殊的政治背景,广泛涉足沈阳的地产、矿业、汽车等多个行业,几年之内积累大量财富,成为奉天颇具名气的实业家。其一手设计的吉顺丝房、吉顺隆丝房、泰和商店、利民商场等建筑,由于风格大胆前卫,更是被视作当时沈阳的商业地标,引一时潮流风范。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民族工商业大量破产,穆继多的实业之梦宣告破碎,他的名字也从此湮没。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5060年代的沈阳中街

沈阳最早海归到最初实业家,竟缘于中学校长一句话

穆继多的父亲早年从河北闯关东到沈阳,在沈阳到新民的路上开了一个大车店维生。可惜生意没经营多久,遇上土匪,逃跑过程中,口渴喝了脏水,不幸染病而亡。穆继多的父亲有三个孩子,穆继多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穆继多父亲去世后,大车店无力经营下去,穆继多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搬进沈阳大南花岩寺胡同,靠给人缝缝补补维持家境。穆继多的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省吃俭用供儿女读书。穆继多和姐姐也很争气,中学毕业后,穆继多考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冶金工程系,穆继多的姐姐考入北满铁路学校,毕业后进入北满铁路工作。

五四运动爆发后,京津地区学生运动不断,在天津读书的穆继多也加入其中,成为学生组织的一名小组长,平时负责编辑校对进步学生刊物。据穆继多晚年对子女回忆,他当年在天津参加学生运动时曾与周恩来有过接触,两人都在各自的小组中担任组长。

从北洋大学毕业后,穆继多回沈,出国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回沈阳不久,他就去拜访了中学时的校长,这位校长刚刚升任为奉天省教育厅的官员,他很看好穆继多,说手头有两个公费留学美国的名额,询问穆愿不愿意去,穆答应了,他就让穆去参加个面试,出来以后就告诉他可以去美国了,不用花一分钱,每个月还给400大洋生活费。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的沈阳中街

1922年,穆继多远渡美国,入读哥伦比亚大学矿冶专业。哥伦比亚大学的矿冶专业是美国高校的王牌专业,在这座学校里,穆继多学习掌握了大量先进的矿冶知识,由于专业学生好多都是美国大矿主的子女,穆继多还得以利用假期去同学家的矿井参观实习。1926年,穆继多学成归国,重新踏上家乡的沃土,他决心学以致用。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中街路南的“小春天”也出自穆继多的设计

穆继多回国之时,沈城在二张父子的主政下发展迅速,社会上下兴起一股兴办实业的高潮,穆继多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然而,要想自己创业,单有海归的背景还不够,还要有社会资源。让穆继多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出国这段时间,在北满铁路的姐姐因为工作机会被奉系要人阚朝玺相中,已嫁给阚朝玺为妻。阚朝玺是盘锦人,因行事狠辣外号“阚铡刀”,曾长期作为张作霖的心腹受到重用,也是奉系军阀中少有的书生出身,曾担任热河都统,“郭松龄反奉事件”后,军权旁落的阚朝玺开始涉足实业,为此还曾专程去日本做过考察。渴望一展宏图的穆继多遇上阚朝玺这么一位志同道合的姐夫,简直如虎添翼。1926年,穆继多在沈阳成立“多小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涉及进出口、汽车、产业、矿业、建筑五部分。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穆继多的宅邸,现在已经空置

穆继多曾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为自己建造过一座公馆,穆继多公馆由东西两幢小楼构成,两幢小楼均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巨大的四坡顶,砖木结构,水泥砂浆抹面。东楼则更为典型,正立面采用开放式外廊,四个简化方柱支撑二楼阳台,楼上楼下均有宝瓶栏杆,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目前,这座小楼应该还安然座落于沈阳二经街九纬路附近的楼群深巷之中。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小楼静听风雨,百年中街沉浮

今天的沈阳,早非当年的那个仅有“内方外圆、八门八关”的老沈阳可比,但是中街商业步行街,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迁,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成为沈阳甚至整个东北的商业中心城区。而二百大楼,在经历如此之多历史波折之后,依然岿然屹立于中街之上。

古代的盛京,是一座方城,是一座古都,但他从来不失开放的性格,这也就是她之所以能海纳当年”黄县帮”的胸襟,可以有单文利、林芸生这样的商业巨贾。当然,彼时的奉天也是包容的,当年的一个中学校长,甚至可以想到让一个家境并不算富足的一个沈阳本土学生漂洋过海去留洋,于是成就了海归而来的一位实业巨子,更成就了沈阳中街这一栋惊叹世人的商业楼宇。如今的沈阳,更是开放向前的,她更会接受任何一个来到沈阳的创新者和经商人。那么二百大楼,就无异于象征着沈阳和沈阳人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一座丰碑。

这旮告诉你:“中街二百”和“大小春天”都是一个人建的!

一百多年前的设计,现在也觉得洋气

2017年的春天来了,春风化雨里,二经街小巷子里的穆继多小楼,是否还在细语着那些年里群情激荡的“昨夜东风”,激励着我们,所有生活在沈阳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推动沈阳,重踏征程?!

记录回忆,记录一切,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