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挂满枝

“去年广阳枇杷销售了2400吨,收入7680万元,不简单!”“今年的枇杷味道比去年的还要好,价格肯定也比去年好!”……南岸区政协主席甘联君在今夏视察广阳镇枇杷基地时,看着金灿灿的枇杷挂满了枝头,农户的院子里堆满了“金果”,欣慰地笑了。

“金果”挂满枝

果农正包装枇杷

在甘联君的眼里,这丰收景象的背后,凝结着南岸政协人的持续努力。

营销推手

广阳镇回龙桥的枇杷基地是主城目前最大的枇杷基地,投产规模达到4000亩,种植户有1200多户。随行的回龙桥村党委书记刘官权说:“很难想象,广阳镇大力发展枇杷产业以前,农民人均收入不过才3000元。”

回龙桥村是1999年开始种植枇杷的,不过种出来的枇杷只开花不结果。委员们得知后积极奔走呼吁,通过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不断建言。在委员们的建议下,回龙桥村开展了科学无公害种植培训班,并于2006年率先在全市引进了“富硒SOD”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富硒枇杷。

“金果”挂满枝

游客采摘枇杷

“好枇杷种出来了,村民们又为销路发愁了。”刘官权说,“那时,村民们靠肩挑背磨把枇杷运出去,销不了多少,也卖不了几个钱。”

不能让这样好的枇杷养在深闺人未识。委员们又出谋划策——办“枇杷节”。

2007年,该镇首次举办江南枇杷节,有效地解决了枇杷滞销问题。自此,一年一度的枇杷节就成了回龙桥村民丰收的盛宴。

“2006年到2010年,我村的枇杷产量从215吨增长到了2140吨,销售金额从193.5万元增长到3210万元。”刘官权说,广阳枇杷逐渐成为了一个知名品牌,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重庆市名牌产品”“中国优质枇杷基地”等荣誉称号。回龙桥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模式初见雏形。

无路不富

2011年,南岸区政协民建界别在调研中发现,广阳镇各村组公路等级低,绝大部分是泥结石路,运输困难,一些农民放弃大片肥沃土地而选择远赴沿海地区打工,区域交通瓶颈制约了广阳枇杷基地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为此,民建南岸区委撰写了《修建广阳枇杷基地环线路,带动我区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的提案。该提案被南岸区政协作为当年的1号重点提案,在区政协全会期间进行了现场办理。在区交委的牵头下,广阳枇杷基地环线于2011年枇杷节开幕前全面完工,2012年全面实现了“村村通”。

“金果”挂满枝

枇杷丰收了

“2011年举办的第五届枇杷节,10人以上的公交客运车辆都能够进来了。枇杷节开园不到10天,基地就吸引游客20.6万人次,直接采摘、销售枇杷2090吨,销售金额超过5000万元。”刘官权说。

虽然种枇杷让村民富了,可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面对各地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互联网浪潮裹挟而来的变革,委员们始终保持着敏锐而清晰的洞察力,发现“互联网+”又是一条新路。

2016年,在委员们的助力下,一条利用互联网让枇杷进城的新路正式“开建”。

“我们每年举办一次网络营销培训班,2016年参加培训的有50人,2018年就增加到200人。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主动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官权说,“今年,顺丰快递还直接进驻枇杷基地。从这里,每天大约发出枇杷1000件,一斤枇杷卖30元至40元,一件就要150元至200元。”

“不断改良升级枇杷品种,拓宽枇杷基地道路,增加人行步道和停车场”“改造农户外立面墙,修建旅游公厕”“统一规范农家乐,并进行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委员们的建言还在不断持续。


“金果”挂满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