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時候同安縣和漳州關係很好但和泉州關係惡劣,特別是泉州三邑,這是爲什麼?

LukeLee0


在利益面前,何謂“好”與“不好”。

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甚囂塵上的“閩南內部問題”仍會是主旋律,總有一部分人喜歡把閩南這口大缸的水攪渾,一定要區分出姓“漳”還是姓“泉”,甚至姓“廈”,難道不能都“姓閩”嗎?

圭海君本想變作一罐四氯化碳,以萃取的方式去除渾水中的有機雜質,可是相似相溶可以,不相容的卻無可奈何,那一部分無奈只能等待時間,或者一劑沉澱劑將懸浮物以及色調慢慢沉澱去除。

然而,還是有人會以自己所認為去揣度他人意志,樂見所成,不樂見別人之所成。


總歸一句話,去蕪存青,我希望不管是讚揚還是批判,同一個閩南應該是齊頭並進共同進步,而不是固步自封敝帚自珍。

迴歸提問者的意圖,無非想要證明同安和漳州走的更近,古代泉州府內部矛盾叢生不堪一擊罷了。

僅從“頂下郊拼”事件說起,真的是因為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的歷史、地域矛盾嗎?

不,在利益面前,即使是親兄弟,都會大打出手,何況一縣之民。

閩南人,在海外,逐利是本性,以鄉民、宗族、同姓、同俗等不同的紐帶,都能構建一個有團結性的團體,這個團體或分或合在於利益的大小,僅此而已。

“頂下郊拼”首先拼的是地盤利益,其次是信仰凝聚力,最後才是地域語言。

三邑人,以龍山寺和泉府為紐帶,同安人以城隍廟為鄉民紐帶,安溪人以清水祖師廟為鄉民紐帶,這過程與漳州無關,盡在貿易利益。


聚集在臺灣艋胛的三邑人,其祖籍對應的是泉州府惠安縣、南安縣和晉江縣,因同出晉江流域,他們在歷史上交流更密切,互相之間確實有著更深刻的認同感,於是當三地先民最早來到艋胛時,以龍山寺這晉南悠久而頗有靈性的廟宇作為紐帶,他們能夠做到互相幫扶互相依仗,於是漸漸融合一體。

可是,當後來者,如泉州府安溪縣和同安縣民,他們帶著自己專屬的神靈,如安溪清水祖師和同安城隍,在艋胛八甲莊紮營時,他們並沒有融入龍山寺群體中,因勢力不夠大,三邑人便不覺得有何不妥,至少他們在籍貫上是共同認同泉州的,於是同安人和安溪人得以在漠視中成長。


可是,當漳州人到來時,情況卻大不同,在府級、信仰等方面,漳泉是截然不同的,利益衝突便有了藉口,假使這其中有客家人參與,也許漳泉會以語言為紐帶團結一心。

於是當三邑人主導與漳州籍械鬥時,同安人並不參與鬥爭,也不需參與,並不是因為同安人覺的自己更靠近漳州,而是同安人還沒發展到足夠的水平,奶酪不夠大不怕別人來搶奪,他們需要的是和平發展。

然而,當漳州敗陣之後,艋胛的內部矛盾卻開始出現了其他形式。隨著清末,廈門港與臺灣貿易往來的加速,先得地利的同安人開始在這場貿易中搶得先機並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於是三邑人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地位被威脅,於是才又發起了向同安人宣戰的號角。

假使,貿易的優先權是安溪人,我想三邑人也絕對不會放過安溪的。

這是人心的鬥爭,和地域無關,或者說關係並沒有那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