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身残志坚、终有所成的人,总会引起人们的关切与思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执着,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受与体察,他们自励不息、抗争进取的意志,总会让了解其身世遭际和拼争历程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从他们的理想追求和进取拼搏的精神中获得珍惜自身、奋发有为的积极启示。确实,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残疾的人,能够与命运抗争,不因残疾而颓唐,并以超越常人的胆识与意志,感受和开掘出生命的热情与能量,以其独具一格的创造,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确实值得人们赞叹与敬重。那些具有艺术创造力的身残志坚者,则更是以其自身的艺术创造方式,把体验和感悟到的生活之美,传达给他人,并经由作品传承流传后世。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在清代史梦兰辑录的冀东诗歌文献《永平诗存》中,收录有宁长年春季感怀的两首诗:

荜门春草色,终日无俗客。倦眠长日曛,兀坐每更末。

弄笛花鸟知,题诗风月和。偶步长松林,无朋惟引鹤。

寂寞到僧家,谈元开茅塞。

——《春日偶成》

吟诗觉索然,思绪复绵绵。句拙犹前日,愁深胜去年。

花香朝雨后,鸟语晚风前。如此芳春景,蹉跎亦可怜。

——《春感》

两首诗都是抒发对春季时光的感受。《春日偶成》重在抒发置身春色中的闲适恬淡的意绪,其中“弄笛花鸟知,题诗风月和。偶步长松林,无朋惟引鹤。”的诗句描绘出宁静悠远的环境,呈现出抒情主人公怀抱淡泊情致的形象特征。《春日偶成》一诗,重在抒发感受春光流逝的感伤情怀,其中,“花香朝雨后,鸟语晚风前”一联,鲜明真切,清丽如画,“如此芳春景,蹉跎亦可怜”的结句,则抒发出痛惜春色、感伤时光流逝的思绪,显得情韵悠长。

如果不是《永平诗存》的编选者史梦兰先生在《止园诗话》中有明确记述,读者恐怕很难想象艺术情境呈现得如此活泼、艺术概括技巧如此不凡的诗作,竟出自一位四岁即双目失明的盲诗人之手。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据《止园诗话》记述,宁长年,字芝亭,乐亭人,监生。史梦兰还引述杨亦闻为宁长年诗集《芝亭诗草》所作的序言,对宁长年的身世遭际做了详细说明。宁长年四岁因出痘双目失明,但自幼志趣高远,不愿逃入平淡舒适的生活,不为失明而不思振作,而是“思以艺鸣”,渴望以自身的文学创作有闻当世,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幼年即“从诸兄授读”,六岁时从师读书,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和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且文思敏捷,应声成诵。他“于经书既成诵,皆创通大义。因举汉魏六朝三唐诗,一一耳熟焉,服膺玩索,默识其窾窍,尝试为之,出语已惊其座人。暇则口占自遣,或随缘酬答,倩人代书”。从中可见,宁长年是一位才思敏捷,且善于从模仿中体悟和把握规律以进行自身艺术创作的诗人。

序言中还对宁长年目盲而能浸心于诗歌创作,且能创作出风格鲜明的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对世人体貌健全却无所作为的现象不胜叹惋:“其蹊径不专主一家,灵府莹澈,纤尘不染,蔼然孝弟之思,悠然风月之趣,抚时感物,俱从渊默笃挚中来。翁遘天之奇厄,塞其视窦,而慷慨自奋,与命相衡。能以耳视,能以不见见,斡旋造化,卒卓然成一家言。吾人五官完具,仰荷鸿均,曾不深自为谋,而晏安溺志,坐以待尽。援翁自鉴,能施其面目否?噫!依古以来,名山著述皆散亡沦没,百不一二存。谓翁之必以诗传,所不敢知,而其学足以自成,品足以风世,则斯编之必以人传也,审矣。”这段文字,应该说着力从目盲志坚的角度客观允当地评述了宁长年的创作。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永平诗存》中收录了宁长年十二首诗,这些诗确实体现出了一位盲诗人不屈从于命运,以自具灵性的创作确证生命意义的人生追求。或许是目盲的残疾强化了听觉能力的缘故,这十二首诗中都写到了对声音的审美感知和深层体验,如:

东风袅袅律初回,小院梅花解意开。

忽听呢喃帘外燕,定衔春色过窗来。

——《早春》

归来两屐带新泥,风雨潇潇到竹西。

独立庭中无一语,恐经宿鸟恰双栖。

——《夜雨访友人》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从这两首诗对声音的审美感受中,读者可以体味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听得燕子的呢喃,便想象出了燕子衔春过窗的怡人景致。《夜雨访友人》一诗,尤为体现出诗人深切细腻、意趣丰富的思绪。

在《永平诗存》中,编辑者又选入了宁氏《忆女》一诗:

触物无情偏有情,伤春岂独为清明。

忽闻柳外黄莺啭,疑是呱呱唤母声。

仔细品读,诗当是在清明节追忆夭亡的女儿时所作。按照自唐代就已形成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扫墓祭拜先人的时节。这首诗则写出诗人在忆念先人的时候,同时忆起了女儿,更是增添了心底深处的落寞凄切之感。“伤春岂独为清明”一句,概括出了时值清明的沉重烦乱的心境。听到黄莺的啼鸣,联想到如同女儿呼唤母亲的“呱呱”之声,其中寄寓了深切真淳的忆念之情。黄莺的婉转鸣叫和孩童啼哭之声在艺术想象中的贯通,尤为强化了沉痛凄切的意味。孩子的啼哭,或是放赖撒娇的神情,或是真的受了什么委屈的哭诉,都成了浮现于诗人头脑中模糊而确实的情态,驱动着诗人无尽的忆念思绪,体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愫。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史梦兰在《止园诗话》中,把宁长年比诸前代目盲而能读书与创作的两位“异人”——宋代的杨希闵和明代的唐汝询,称宁长年“方之杨唐两君,洵堪鼎足”。史氏还以自豪的笔调具体记述说:“吾邑宁芝亭上舍四岁失明,六岁就傅,口授四子书一部,全诗韵一部。稍长,遂尽通经史大旨。作有韵之文,辄得新语,著有《芝亭诗草》一卷。”上舍,是明清时期对监生的称谓。史梦兰在记述中还特意说明宁长年“子二,元享、元灏,具名诸生;孙申吉领道光辛巳乡荐”。子孙都在读书上有所成就,应该说,与宁长年的目盲志坚,执着于创作的人生追求密切相关。生活于清代的这位盲诗人的生命渴望和诗歌创作,至今仍能给后人以诸多积极的启示。

刘博仓:清代乐亭盲诗人宁长年

作者简介:刘博仓,亦署刘博苍,河北丰南人,文学博士,教授。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受学于袁世硕教授门下,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文学方向文学硕士学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执教于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讲古代文学课程。2001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受学于马瑞芳教授门下,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方向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唐山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任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古代诗歌和古代小说研究。出版《百首古代赠答诗精解》,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聊斋志异〉的哲理意蕴》、《〈三国志演义〉的互文性》、《〈三国演义〉的对话艺术》、《元散曲中的“四季歌”初探》、《评薛论道的散曲创作》等学术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