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獨角獸巨頭市值紛紛大幅縮水,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年獨角獸巨頭市值紛紛大幅縮水,到底是怎麼回事?

獨角獸

無論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市場的獨角獸企業,今年以來都似乎很難避免股票市值大幅縮水的壓力。然而,對於市場而言,曾經對獨角獸企業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但市場卻存在期待過高的問題,而如今獨角獸巨頭乃至其餘獨角獸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紛紛縮水,實際上也揭示出一些潛在的問題。

今年,可以認為是獨角獸的發展高峰期,同時也是全球市場上市的密集期。在此期間,無論是港股市場的“同股不同權”放開,還是A股市場的CDR新規,都似乎為獨角獸企業上市鋪路。

實際上,對於獨角獸的概念,雖然已有不少的闡述,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據《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資料顯示,入圍獨角獸企業的企業數量多達164家,而估值均在10億美元以上。至於估值在百億美元以上,則可以稱得上獨角獸巨頭。

從三六零市值蒸發逾二千億元,到獨角獸巨頭工業富聯逼近發行價格,再到全球市場範圍內多家獨角獸上市公司的先後破發,實際上也反映出獨角獸股票的去泡沫需求。

確實,在今年掀起的獨角獸上市熱潮之前,海外中概股獨角獸企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亮眼表現,其中熱度最高的BATJ,股票市值水漲船高,也掀起了新經濟時代的發展高潮。但是,價格暴漲之後,若業績跟進不上、營收增速遭遇瓶頸,那麼股票價格形成拐點,也就很難迴避了。

實際上,縱觀今年以來不少獨角獸巨頭的價格表現,均存在較大的跌幅,且市值蒸發速度較快,但與兩年前的股價相比,今年以來的跌幅確實算不上什麼,甚至可以用合理調整來描述。

不過,在獨角獸上市公司價值修復、泡沫擠壓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盈利增速較預期遜色、創新能力下降以及少見爆款產品等問題。由此一來,在股票價格持續調整的背後,實際上背後還是離不開充滿未知數的預期,而股票價格下跌也並非沒有道理。

近年來,獨角獸企業關注度很高,但同樣也是輿論爭議最大的領域。例如,近期的滴滴事件,也輕易把一家獨角獸巨頭企業帶進了輿論的風波之中,而作為本身具有數千億估值的巨頭企業,若危機公關處理不善,可能會因此深陷經營危機,而作為本身擁有一定市場份額乃至一定壟斷性的獨角獸巨頭,也並非擁有牢固的行業地位,有時候一些事件就可能把企業拖下去了。

這些年來,政策層面上積極引導新經濟企業的發展,並對獨角獸企業給予了適度的關照,但在過度呵護的環境下,獨角獸企業應對危機的風險能力依舊不強,甚至還不能夠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甚至,可以認為,目前部分獨角獸企業,還是熱衷於炒概念、追熱點,當一輪又一輪的融資過後,則是一輪資本套現過程,而並非踏踏實實的做好企業。

今年以來,獨角獸巨頭的股票市值大幅縮水,實際上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對獨角獸企業的態度逐漸趨於理性。或許,以往熱門的題材概念,如今經過了一輪調整過後,市場對獨角獸的青睞程度也開始顯著下降,這無疑對獨角獸企業的定價與估值產生不少的影響。

但是,站在資本市場持續性發展的角度思考,這可能會是一件好事。如果獨角獸企業僅僅為了估值與套現迴歸市場,那麼撈一把就跑的玩法並不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但,如果是以一種理性的態度迴歸市場,並藉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且積極讓投資者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那麼對於這些企業,市場還是抱以歡迎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