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大荔,一方沃土,兩部蛙鳴;三河匯流,四季豐饒;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七業俱興,八福臨門;九衢三市,十分美麗。就這,也只是對此方“三秦通衢、三輔重鎮”的概略、“雄州霧列、俊採星馳”的簡述。風景如畫美大荔,四時景緻妙曼多姿,從歷史文化遺蹟到現代文明成果,從一到十都有個門門道道的說事。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天下第一糧倉

放眼陝西、乃至全中國,敢稱“天下第一”的鳳毛麟角,清光緒年間,理財家閻敬銘在朝邑南寨子倡建的豐圖義倉便被慈禧皇太后硃批為“天下第一倉”。“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綿延八百里,上下五千年,大荔自古便是富甲一方的天下糧倉,史稱“天府之國”、“浩壤之區”。豐圖義倉以儲糧為主要功能、兼具防禦性質,倉寨佔地4.5萬平方米,青磚環砌圍牆,內列倉廒五十八孔,全倉容量約為5200噸。中為天井,南開倉門兩洞,西有坡道通倉頂,北倉頂建有朱文公祠。倉城頂鋪青磚,沿邊砌欄牆,外圍土築寨牆,牆外掘城壕,固若金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關中大災荒,豐圖義倉開賑放糧,救人無數。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各地常平倉、社倉、義倉存糧被剽掠一空,倉廒所存無幾,朝邑僅存豐圖義倉,容量八萬一千二百石。無論從建倉規模、儲糧歷史,還是從古倉今用(唯一還在使用)講,豐圖義倉都無愧“天下第一”稱號,是神州“天下糧倉”一顆璀璨的明珠。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水陸二路達八方

大荔“襟三河而帶眾山,控三秦而守西京”,為聯接秦晉、暢通甘隴的水陸碼頭、交通要道。《尚書·禹貢》載,約4100年前,大荔境內的黃河、渭河便開始通航,崑崙、析支、搜渠等西戎將美玉、珠寶等貢品在青海積石山附近的黃河裝上船隻,航行到大荔三河口便會與從渭河而下的船隻會合。從大荔交通的發展史看,重大節點可以說是串串成珠、絢麗奪目。秦昭王五十年(前257),架通臨晉關河橋;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修築都城咸陽至臨晉的馳道;唐開元十三年(725),玄宗鑄蒲津渡鐵牛以攬浮橋;民國十七年(1928),建成西安至朝邑公路;1970年11月,建成西韓鐵路大荔火車站;1994年5月,大荔縣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2014年7月,大西高鐵開通並在大荔設立陝西境內唯一的縣級站……便捷的交通環境,不僅方便了大荔人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更重要的是活躍了經濟,本地的農特產和外地的奇異品在大荔這片熱土交融互惠,豐富了一方百姓的生活,飽享了全國人民的口福。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三個唯一數沙苑

居大荔城南渭洛河之間的沙苑,廣四十、袤十餘,是我國內陸平原最大的河岸沙丘地貌,具有地貌特徵、歷史文化、生態資源“三個唯一性”。秦漢隋唐,煌煌沙苑為“五苑”之首。洛渭相擁下的這一片綠洲,更像是鑲嵌在東府的一顆明珠,一幅自然恩賜的水墨丹青,沙阜連綿入畫,沙窪積水成池,沙地鬆軟無垠,沙滷白茫一片,沙灘翠綠蔭秀,神奇嫵媚、富饒而秀麗!沙窪裡金燦燦到處是黃花菜的海洋,一道道沙梁、一座座沙丘上棗樹鋪天蓋地,如此景物皆好之地,引得文人騷客紛至沓來,詩聖杜甫“苑中騋牝三千匹,豐草青青寒不死。”詩仙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魔白居易“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宋陸游“細肋臥沙非望及,且炊黍飯食河魚。”明韓邦靖“青青沙苑柳,枝葉何繽紛。”清朱斗南“果樹花開三日雨,菜蔬葉茂四時春。”當代詩人王全民“草豐水美牛羊壯,仙氣氤氳惠萬家”……無一不是對沙苑無限風光的傾心傾情描述,綿綿眷戀之情盡顯詩文卷軸。2012年8月沙苑生態休閒旅遊景區的建立,促使古苑生髮新枝。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四孝故事今古傳

中國人崇尚孝道,至善至孝之人之事在大荔這片土地上更是枚不勝數,千百年來謹通過典籍記述傳播,在中國孝道文化史上留下印跡的就有四例。《二十四孝》之“壽昌尋母”講的是宋代揚州人朱壽昌年少時母子分散,後苦讀詩書金榜題名後毅然棄官遍尋生母下落。數年走州過縣,終於在大荔婆合母子重逢,孝感天下。《百孝故事》裡的“代父得宥”說的是南朝馮翊(今大荔)人吉翂從小孝順,11歲時母親去世,他悲傷得不吃不喝。吉翂的父親遭誣陷被判死罪時,他請求以自己的性命換回父親的生命,梁武帝感動的免去了他父親的死罪。“扶持老兄”說的是北魏華州(今大荔)楊椿和楊津兩兄弟情深相敬,吃飯必須等到對方一塊吃,就寢時一邊睡一個隔著帳子談心。老了之後更是相互伺候,即使做了大官也不以官位自居。“謹侍兄疾”說的是明代朝邑(今大荔)大儒韓邦靖、韓邦奇兩兄弟的事。哥哥韓邦奇身患重病臥床不起,韓邦靖親自服侍,吃的藥要先嚐一下冷熱,用的任何東西堅持親手奉上。後來,韓邦靖病重,韓邦奇也是不分晝夜地照顧。邦靖去世後,邦奇只吃簡單的飯菜,穿了五個月的孝服。鄉親們都很感動,特意為他們立孝悌碑紀念。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五大名寺留佳音

寺廟文化在大荔傳承久遠,最早的佛香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建在紫陽山麓的沙橋寺因漢孝昭皇后作橋渡洛得名,內藏棗柏居士梵典千卷,元刊印本和明代萬曆年間手書《華嚴經》及元刻本佛經百餘卷。北魏清涼寺在沙苑腹地,寺前有蓮池,寺內北魏大磚彌足珍貴,雕琢成硯臺細膩宜墨,文人墨客視作寶物,可比秦磚漢瓦。般若寺在縣城北城門內,神尼在此哺育楊堅十三年。開皇年間,隋文帝下令大加修葺,七重周垣百拱相持,龕室高竦欄宇連袤,殿塔廊廡極盡莊嚴。今天的文殊新塔,便建在當年般若寺的舊址上。饒益寺位於趙渡新市鎮,修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唐代十三層佛塔高大而華麗,如同高聳的山峰白日熠熠生輝,好似只有天上的雲霞可與之抗衡。金龍寺建在朝邑北寨子長春宮南,唐貞觀元年(627)建層臺四級,後建浮圖遠望聳峻,為朝邑著名寺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地震毀寺,現存金龍塔為明末重建,登塔回望,地廣天闊,黃渭洛三河、華山中條山、八百里秦川盡在視野之中。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六門之城堪稱奇

大荔“城”的概念要從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所築的馮翊古城算起,此後的1300多年裡,縣城一直延續著方方正正的規整形制。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關中大地震後,大荔建成精巧別緻的龜形城垣。龜形縣城為夯土城垣,全圍包磚,牆外築護城河,城牆之上設炮臺48座,建重簷歇山頂式城樓12座。6座城門象徵神龜的肢體,南門為龜頭,城樓上面兩個圓洞是龜的兩隻眼睛;北門是龜尾,城樓上面一個圓洞是龜肛門,城外的文殊寶塔是龜尾巴;東南門大安門(左前爪)龜爪彎曲,中間有個小甕城,角樓為魁星樓;西南門普濟門(右前爪)兩個門洞一個甕城;東北門長寧門(左後爪)兩個門洞一個甕城;西門永安門(右後爪)爪尖伸向正西方,兩個門洞端東端西,角樓為文昌閣。由於後爪蜷縮,所以城牆西北角彎了回來。城牆之內,呈曲線網狀佈局,一條條大街小巷、一座座廟宇祠堂、一戶戶深庭大院似通非通,似連非連,建築佈局曲折玄妙,恰似龜背網紋狀,更顯神龜活靈活現之勢,蘊含天地靈氣。朝代更迭變換,及至古舊城牆蕩然無存,而神龜蟄伏依然,庇佑大荔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七場戰役在同州

泱泱三千年,大荔先後有過郡國、州府、區縣等不同層級建置稱謂二十多個,而大荔一詞的來歷可追溯到一場戰爭。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先秦遊牧部落大荔戎族沿洛河而下進入今大荔境內,滅掉同阝國建立大荔戎國。大荔戎在春秋時期存在三個世紀,其歷史久遠性、生命頑強性和文化影響力、知名最大化,契合了大荔地域廣闊的地理概念和人脈久遠的人文特徵。大荔地處要塞、四通八達,為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秦晉爭霸,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大將軍魏顆統領萬軍對來犯秦軍發起攻擊,在大荔輔氏大敗敵軍。據傳秦大力士杜回竟因“一個白叟把地上的青草打成結套住了腳”被俘,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晉輔氏之戰,表達知恩圖報之意的成語“結草銜環”中的結草典故即由此而來。秦漢以來,宇文泰、朱溫、李自成、馮玉祥、彭德懷等名人在大荔留下印痕皆因戰爭。西魏大統三年(537),丞相宇文泰以不足一萬兵力,在大荔渭曲全勝二十倍之東魏軍隊,創造了中國兵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唐朝末年硝煙四起,時任同州防禦使的一代梟雄朱溫伺機而動,於開平元年(907)廢唐哀帝自行稱帝,國號“後梁”,梁太祖是以大荔為後防成就帝業的第一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同州,對為官清廉、體察民情的大學士馬自強敬佩有加,令保留其祠堂、牌坊和匾額。1927年春,國民聯軍總司令馮玉祥派部將方振武討伐霸據大荔的土著軍閥麻振武,兩個“振武”在城堅池深的同州鏖戰半年之久,終以城毀人亡告結。荔北戰役是西北野戰軍於1948年10月在大荔以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平原攻堅戰,彭德懷司令員集中野戰軍全部兵力殲滅國民黨軍2.5萬餘人,使敵人不敢東犯,加速了全國解放。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八魚石墓群

位於羌白八魚的清代石墓群,是迄今為止陝西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等級較高、墓葬結構奇特的大型清代石墓葬群。大荔首富八魚李家,“走遍天下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其家族墓地石墓數量眾多,結構奇特,工藝精湛。墓葬石構件上大部分刻繪有裝飾圖案,做工非常精細,且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松鶴延年是長生不老的象徵,代表萬古長青。奔鹿與“祿”字同音,代表平安和吉祥。龍鳳呈祥象徵權威尊貴、美麗仁愛,二者結合是太平盛世,高貴吉祥的表現。至於喜上梅梢、青竹常茂、萱草爛漫、祥雲吉瑞等,都富有祈福報喜、蓬勃向上、頤養性情、生活安逸意境。八魚墓群石刻圖案為研究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方家族興衰、墓葬制度、民間雕刻藝術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學術意義非常重要。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圖案是主人文化修養的象徵,“四藝”(琴、棋、書、畫)反映出大宅門生活的安逸,“五蝠捧壽”蝠福同音,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中國傳統的“視死如生”民俗觀念,在八魚石質博物館得窺一斑。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九品十三花

從遠古到當代,飲食文化是農耕文明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大荔食材豐富,所以美食數不勝數,綜合而言最講究、最氣派的當數同州“滿漢全席”—九品十三花。九品十三花不常擺用,只有在重大活動、尊貴客人光臨時才擺,它是尊嚴地位的象徵,是大荔真正的“席”。方桌吃席,菜按“九”“四”佈設,暗合天圓地方。喝茶十三花,九碟中八碟為大荔獨有的油炸小面花,中間“正柱子”為點心,四碟水果輔配。喝酒十三花,九碟中熱涼不同的葷素各四碟,正中“甜盤子”意為甜蜜美滿,其它四碟伴以時令小菜。隨著時代發展,十三花的內容也在悄然變化,餐具的昇華使平面的宴席變成立體的,多種作料的注入讓每道菜色、香、味、形皆備,作為餐飲界獨領風騷的大家之作,九品十三花正變得更加豐富、時尚、多彩。但是,作為彌足珍貴的文化傳承,九品十三花的理念架構始終未變,它是大荔自古多民族聚居,生活習慣、民風民俗融合交流的見證;它是在大荔這塊古老、滄桑、富饒的大地上,飲食文化相互滲透、競相綻放的奇葩;也是大荔先民乃至今日美麗人民,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企盼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情愫的釋放。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河西十景耀中華

大荔是一張滿載歷史文化符號的靚麗名片,1800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一點一滴、一景一物,都是最炫的顏色和最旺的血脈,都飄逸著威儀、靈氣和儒雅。大慶渡又名蒲津渡,是連接秦晉的戰略要道,也是黃河上“晝則船檣林立,夜則燈火萬點”繁盛景象的展現之處。蒲津橋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建造,開萬里黃河建橋之始。唐鑄鐵牛、鐵人並鐵柱、鐵山維繫舟梁,形成一橋控三城(蒲州、中單、朝邑)之勢。臨晉關位於今朝邑東被黃河西岸,劉邦定關中自此下河內,李隆基賦詩稱其“地險關愈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讓它最終灰飛煙滅。王城是大荔戎國的都城,萬里黃河之上築城禦敵史從此鋪展,高壘深壁,重兵把守,東部軍事要地牢固確立。長春宮,長者、仁壽之符,春者、發生之所,建於北周武帝五年(565),佔地300餘畝,三面懸崖,東臨黃河,宮中花木四時茂盛若春,杜甫有“天晴宮柳暗長春”詩句傳世。岱祠又名東嶽行祠,詩云“岱祠靈結芮城胎”,傳說為魯班所建,岑樓位於岱祠正中偏南磚砌鑲臺基上,樓室兩層,疊簷三臺,鉤心鬥角,碧瓦輝映。金龍塔“為邑名藍第一”,構築靈巧,雄偉壯觀,八角七層,可攀而上,俯瞰三河匯流滾滾東去,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紫陽山在豐圖義倉南鄰,青山隱隱,綠樹朦朧,山頂精雕細刻的紫陽閣高三丈有餘。中秋之夜文人騷客、士庶男女聚首紫陽閣品茶吃餅賞明月,品享飄逸浪漫。黃河秋漲天下聞,巨流出龍門,後浪湧前浪,寬廣無垠的黃河灘一片水的汪洋,水漲灘沒,浩淼無邊,浪大波寬,氣勢恢弘。華原美色關不住,蘆蕩桃源、荷鸛亮麗、白日依山、老崖晚影、金水仙境美不勝收,夏秋萬畝魚塘分外壯觀,蘆葦、馬藺水道曲徑通幽。冬春百鳥翔集、水碧原黃,抬望鸛鵲樓盡收眼底,不由一種“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憧憬。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風景如畫美大荔,實話“十”說古同州

大荔頗多景緻、頗多美好,用數字是根本不能表達完備的。小民謹以一到十的概念拋磚引玉,願您隨時都能聞得到大荔文化的黃土清香,領略這片廣漠厚遠的黃土地上源遠流長的人文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文:王小民 ; 圖:李世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