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歷史上會有「李廣難封」的說法?

為什麼歷史上會有“李廣難封”的說法?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苛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為什麼歷史上會有“李廣難封”的說法呢?

為什麼歷史上會有“李廣難封”的說法?

軍功不夠

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1、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2、斬敵千級以上;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性格因素

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

為什麼歷史上會有“李廣難封”的說法?

殺降至禍

殺降一直都被認為會給人帶來禍事,當年項羽的失敗就有人歸咎於其殺降。《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東方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政策原因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