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貧窮和小康的距離其實就是一場病,而我們的生命的方向在這場昂貴的疾病中被撕扯著

——遇言姐

用主演徐崢的話說刷爆了朋友圈的《我不是藥神》,是關於一個小人物在現實環境下,被自己靈魂中的真善美點燃,拯救他人生命並完成自救的故事。

而這部電影並不是僅僅自救這麼簡單。

遇言姐覺得更簡單: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失敗的利己主義者

徐崢飾演的程勇是一個賣偽印度神油牟利的商人,但是他不僅僅利己,還很懶惰,想賺錢而沒有賺到錢,生活的一塌糊塗。

他與妻子離婚,反對妻子要將兒子帶到國外,甚至在協調無果的衝突中,試圖對妻子家暴。後來在警局對做警察的小舅子的暴怒和威脅,馬上低眉順眼的服軟。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初期的程勇不思進取、欺軟怕硬

這時的程勇是一個將生命物化,可以以金錢衡量生命,一個會說出“命就是錢“的商人。

彼時他還沒有與那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相處,所以他無知無畏,對自己的狹隘侷限直言不諱:

我只是為了賺錢,從來沒想過去做什麼救世主。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這樣的程勇遇到了相信他賣印度神油一定可以代購印度藥物的呂受益,而程勇走了一趟印度之後,發現賣印度的仿藥有利可圖,他們的合作,始於呂受益對生命的不息堅持,和程勇在金錢上的需求。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呂受益不僅改變了程勇的生活,也昇華了他的靈魂

為各種利而形成了“走私團隊”

發現了商機後的程勇,組織起了“走私團隊”,團隊中每個人的分工不同,背景也不同。

因為自己生病波及家人的呂受益、因為女兒生病而委身風月的思慧、有生病後怕連累家人而出走的黃毛青年、有生病後泰然處事的劉牧師……

每個人身上帶有不同的個性和氣質,呂受益身上對生的渴望,思慧對孩子無私的奉獻,黃毛青年的肝膽義氣,劉牧師對正義和法律的敬畏。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風雨同舟的“走私團隊”

重病患者呂受益,難看的吃相、戴三層口罩都源於對生命的珍惜,這種珍惜來源於愛。

原因正如他告訴程勇,自己一開始在白血病的打擊中試圖輕生,但是見到自己新生的兒子那一刻“一看到他就不想自殺了。”是對新生命的喜悅和成為父親的慈愛與責任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憧憬著能夠成為爺爺。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出於對活著的渴望,呂受益一頓飯能吃下好幾個包子

思慧是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媽媽,她在酒吧跳鋼管舞。 當她在看著平時欺壓她的經理在程勇威逼利誘下跳鋼管舞時,她眼裡淚花閃現。

女兒生病之後,丈夫迅速拋棄了她們。為了救女兒付起高額的治療費用,她不得不在夜店工作。那一刻她的宣洩,不僅是對上司、工作的不滿,更是對人生無奈的控訴。她後來在“走私團隊”中作為社交樞紐、信息中轉站負責聯繫更多需要幫助的白血病患者。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單親媽媽思慧一個人撫養患有白血病的女兒

還有自私的張長林,在被捕後面對減刑的誘惑,選擇隱瞞。 遇言姐對他的一句臺詞印象深刻: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這句話出自何處無從查證,但是遇言姐在電影中也聽到被捕的老奶奶說:

我病了3年,吃了3年,為了買藥,房子沒了,家人也拖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黃毛青年住的簡陋房子裡,多少人因為沒錢就病逝在床上了。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為了不拖累家人,黃毛青年患病後離家出走

整部《我不是藥神》貫穿著兩個視角,病人及親屬的視角,非病人的視角。

於病人視角而言,他們面對的就是生和死,而非病人,如程勇面對的是救援和法律,藥商和張長林面對的是利潤和正義,而令人感到殘忍的是,病人對生死的選擇受制於治療費用,而治療費用卻掌握在非病人手中。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呂受益請求程勇走私藥物

曹警官卻是在電影中同時兼備這兩個視角的人,他同樣也是站在了觀眾的視角上,他遵守法律,也知曉道義,他的矛盾是整個電影矛盾的中心。

曹警官放走了一屋子的知情人,也退出了這個案件的調查,但是他不可能阻止案件被他人接手,面對這種矛盾的兩難選擇,他後退一步逃避了,這種普世態度也是對生活無可奈何的妥協,就像我們找得到病因——窮病,我們卻沒有辦法根治。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矛盾的曹警官對生活無可奈何

呂受益在自殺前回頭看了一眼在熟睡中的妻兒,呼應了他那句“一看到他就不想自殺了”狠狠地錘在了遇言姐心上,我們都有自己的愛人和自己的骨肉,但是那一刻愛卻抵不過貧窮。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為了不拖累家人,呂受益最終還是選擇自殺

貧窮是殺傷力最大最無形的武器,因為高昂的藥費,因為貧窮,剝奪了呂受益的生命,壓低了思慧的尊嚴,祭上了黃毛青年的青春。

貧窮和小康的距離其實就是一場病,而我們的生命的方向在這場昂貴的疾病中被撕扯著。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為了給女兒治病,思慧一再對生活妥協

一個為他人而死的人救愈了一個利己主義者

時隔一年,程勇到醫院看望呂受益,彼時呂受益已經在病痛的折磨下脫去人形了。呂受益清創的那一幕耐人尋味,程勇和呂的妻子在病房外,各坐一邊,中間的光打在他們中間。陰影中的他們神情各異,程勇在呂受益的慘叫中面露同情,而妻子的冷靜不是麻木,而是多次經歷心疼得無可復加了,她的試圖掙扎和無可奈何又一次擺在我們面前。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已經病得脫去人形的呂受益還未放棄生存下來的渴望

呂受益去世後,程勇走出他的家。門外站著許多白血病患者,他們戴著口罩,看著程勇,想必他那時候感受到的不止是目光的注視,更是心理的拷問。

這也是遇言姐深受觸動的一幕,在我們不知道的“門外”還有多少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人,多少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看不到的領域裡和命運反抗著。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到這裡程勇已經得到了昇華,他從一個利己主義變成一個利他主義。

他從一開始要求病人們摘下口罩,到後來在有病人的環境自覺掐滅煙。從靠販賣藥品賺差價到倒貼賣藥,他的廠子倒了,可是他的靈魂站起來了。

在救助患者的過程,程勇完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自我救贖,直到他站在法庭上,他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辯解,只是呼籲大家對白血病的群體投入更多的關愛和救助。

到這裡程勇這的人格已經豐滿。被關押監獄,看似毀滅的過程,卻是他靈魂真正的甦醒。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在這場走私案中,程勇的靈魂最終得到了昇華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的走私團隊

同樣是社會邊緣問題,同樣是和病魔鬥爭的故事,同樣是主人公在通過對他人的救贖完成自救……遇言姐想起了2013年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這部在次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優秀作品。

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東西方相隔較遠,卻同樣是關注病症患者等邊緣人群的問題。不同的是,西方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展現給我們的生存慾望是來源於自我意識,而東方的《我不是藥神》立足於家庭的責任和愛。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的主角羅恩也是一個抽菸、喝酒、吸毒、找姑娘的市井之徒,比程勇也強不到哪去。

但是不同的是,相較於《我不是藥神》中,程勇是個不相關的健康人,最初為利益驅動去尋藥,後期為了正義而鋌而走險。

羅恩自己就是一名患者,他初期對病症的難以接受,以及後來他頑強的求生本能,是推動他不斷尋求治療方法的主要原因。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羅恩遊走於墨西哥、日本、中國各地,哪裡有新藥他就去哪裡,他是這些藥物的試驗者,每一個藥物他都自己服用,而事實證明他經營了一年的俱樂部,死亡率只有10%。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為了給自己和病友買藥,羅恩奔走於世界各地

但是藥監局沒有批准的藥,不論療效,一律被稱為“假藥”。在政府的阻撓下,他的俱樂部陷入了困境,而支撐他的是病友們的支持,他們出資、或者提供住所,是他們的信任讓他沒有放棄。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較之《我不是藥神》中,濃厚的家庭黏性,這部電影中患者的生存意志單純地源於生存的本能。他們不為了家人親屬,他們為了能多活過一天,多喝一杯酒。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這部電影更著重於患者自身,自我的認可,自我價值的挖掘。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雷恩是一位異裝癖同志,作為男二號,他同樣也令男主的思想得到了轉變。但是不同的是,我們在電影中是看不到他強烈的生存意志,相反,他及時行樂,仍然過著恣意放縱的生活。

他是劇中真善美的存在,他從不否認自己的性向,承認自己的心理性別,他是本劇中唯一和家庭產生聯繫的人,而這次聯繫,他抹掉了自己的定位,換上了男裝迎合父親,為了羅恩向父親求助。

與《我不是藥神》中不同,雷恩和家庭的關係是對立的,他活著的理由就是為了更美地站在世界上。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這部電影發生的背景是80年代的美國,對艾滋病的普及認識還不夠,歧視存在於社會對患者的認知,同時也存在於患者們內部。

羅恩和雷恩就是這兩種偏見的縮影。在得知羅恩患病後,昔日好友對他的態度改觀,讓他灰心離開了家。而羅恩最開始也對雷恩的性別持有排斥。

羅恩與雷恩革命情誼的建立,是這部電影的另一主題: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堅持無可厚非,同樣我們也應該尊重每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羅恩和雷恩在與病魔和藥監局抗爭中互相扶持

這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同樣存在著兩個視角,相關人群和不相關人群。

藥監局、醫院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對治療持有保守和鬆懈態度,而患者的生命是倒計時活著的,他們對活著的強烈渴望,讓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治療方式,而藥監局講求的“流程、制度“讓患者們失望,羅恩的俱樂部應運而生。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這兩部電影都沒有過分渲染苦難,卻同樣引起觀眾共鳴的是電影的真實,那種幾乎野蠻的求生慾望。

他們確實都是講述一個男人的成長故事,卻有著更飽滿的內核。

《我不是藥神》難能可貴之處不是它結合了娛樂性和現實性向我們揭示了社會矛盾,不是《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近乎紀錄片的風格真實地向我們展現了患者們在絕境中奮力求生,而是它們沒有否認和逃避真實的衝突,也沒有和現實的矛盾勢不兩立,它既不隔靴搔癢,也不尖銳化,它們仍然在無奈的夾縫中尋找希望。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程勇說過,他不想成為“救世主”,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成為救世主,其實我們只是在拯救自己。

很多人在沒有面臨苦難和生命重創的時候,並沒有理解愛與生命的意義。

或者說,我們往往幸運的,卻渾渾噩噩的過著一生。有很多人擁有健康卻活成了混蛋,而有的人擁有著家人和愛卻揮霍著感情。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就像程勇這樣,從一名小人物,或者說從一名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者,面對生命的真相,突然成長為,或者成為一名暫時(尚不知是否可以利人一生)的利他主義者。

像羅恩這樣的混蛋,突然從賺小錢變成了把幫助別人當成願景的勇者,他的生命從此不僅僅是讓自己過得快樂,而是深深挖掘出自我和更多能量。

對於病著的人來說,尋找藥物是用來延續生命和健康。

而對於程勇這樣的人來說,尋找藥物是把自己從一個利己的人變成一個對他人有益的人。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人生皆苦,無論是昂貴的藥物還是仿照藥,我們都希望自己更健康,也更像一個人一樣活著。

那唯一的解藥,是對生命的敬畏。

我不是藥神:人世間,好人和“惡”人,可能只差一種藥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