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根据我国传染病分类,乙型病毒性肝炎和狂犬病同属乙类传染病。但是两种疾病的预后却是天壤之别。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一亿以上。感染乙肝病毒后,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使部分未被杀灭的病毒在未受损伤的肝细胞内反复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的损害,大约会有1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乙肝。慢性乙肝如果能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长期生活。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慢性乙肝

如果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力足够强大,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将乙肝病毒完全清除。临床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些人群,他们虽然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免疫力,把乙肝病毒彻底清除后痊愈。他们没有发展成乙肝,却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而且这种抗体比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存在的时间要长很多。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抗体

狂犬病则不同,一旦感染狂犬病毒,自身一般不会产生保护性抗体,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会大量复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病。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可5日至10年以上,甚至更长,一般为20~90天。而且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目前还没有因狂犬病发病经救治后存活的病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还要从病毒进入人体后的路径和反应说起。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其侵入人体后,首先会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然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内复制,然后再释放入血,并在肝细胞表面留下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使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改变。所以,乙肝病毒在血液中是可以检测到的。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乙肝病毒

如果乙肝病毒在首次进入血液后,未侵入肝细胞之前,由于机体强大的免疫力可以及时迅速产生抗体,与乙肝病毒结合,并将其消灭,乙肝就不会发生。

而狂犬病毒为嗜神经性病毒,主要通过被啮齿类动物咬伤传播。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会进入血液,而是直接侵入伤口周围的神经细胞中,在其中潜伏、复制。所以在狂犬病的早期,病人会出现咬伤部位的“蚁行感”。

因为狂犬病毒不进入血液,不会形成病毒血症,所以没有给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机会。只能任由狂犬病毒在神经系统中肆无忌惮地复制、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在入侵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前,并不会发病,会产生一些轻微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因为症状轻微或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等大量的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后,便会出现恐水、高度兴奋、恐惧不安等典型症状而发病。咬伤部位的不同,也决定了潜伏期的长短。相对来说,下肢的咬伤,比上肢及头面部的咬伤潜伏期要长。

侵入方式和传播路径的不同,决定了这两种乙类传染病的不同预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好比我们自己的“军队”,如果我军连“敌军”都找不到,这仗还怎么打?肯定必输无疑。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为什么狂犬病毒不能?

阻击病毒

最成功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种病毒隔离在身体之外,或在入侵的初期就把它们消灭掉。这要从控制源头和强化自身防卫做起,隔离病毒和注射疫苗是目前来说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治疗手段。

毛医生在线,专业关注大众健康。如果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留言讨论。了解更多医学科普文章,请点击关注,或搜索“毛医生在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