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據史料記載,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北京史上最熱夏天就在這一年。

那一年,北京近郊和城內有11400人死於炎熱。據說溫度值最高達到了驚人的44.4℃。

電視劇《甄嬛傳》裡,到了夏天,下人會在一個大瓷缸中放進碎冰塊,放置在主人房間中,以此降溫。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有同樣的情節。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其實,這還真不是編劇胡編亂造。參考各種歷史資料,除了打赤膊,如何才能度夏,古人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防暑利器一:靜坐、赤膊、開襠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但更多社會底層人士需每天勞作以求溫飽,就不能像他們那麼一天坐著啥也不幹。

根據部分古時流傳的畫,古代的男人在夏天也流行“打赤膊”。另據一些專家考證,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則流行穿“開襠褲”。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多會穿脛衣。它是褲子的原始雛形,僅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沒有襠。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裳”。

防暑利器二:天然“冰箱”

早在周代,古人就開始用冰窖儲藏冰塊。到後來,有條件的人都會在家中修築一個冰窖,冬天將冰雪收集儲藏,等到酷暑夏季時拿出來消暑降溫。那個時候,家有儲冰室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好比現在的豪車、洋房。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如明清兩代的北京,“每到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到了夏季,將冰送到紫禁城及官府、廟壇,是一種重要的官辦經濟活動。清代的冰窖是由工部都水清吏司掌管,統稱“官窖”,特供宮廷、皇家廟壇與官府用冰。

另外,冰塊取出來,會放在一個專門的容器中——冰鑑,多為陶器或青銅器。使用的時候將盛裝食物的器皿放進去,然後周圍鋪滿冰塊,合上蓋子,就能保鮮食物或者冷凍飲料。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對於普通人家,降暑的“冷氣”主要來源於水井,在水井中放一口大甕,作為保鮮食品的“冷藏室”;或者把食品放在籃子中,用繩索繫上放在井下保存。

防暑利器三:人力風扇

古代普通人家納涼一般都是竹扇,但達官貴人家就有了罕見的依靠人力轉動的風扇。

近讀《西京雜記》,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漢朝時“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由此可知,早在漢朝時,已經有人制造出一種以輪葉撥風的大型扇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由於這段文字的描述很簡單,我們無法準確得知這種古代大型風扇的真容究竟如何。不過,依情理可判定,它的撥風方式應該是輪形旋轉撥風,即在巨輪上安上葉片,七個輪連在一根軸上,軸的一頭設有搖動手柄,只要搖動手柄,七巨輪作快速旋轉,室內空氣被攪動起來,達到一屋涼快的效果。

這種大型風扇其時當屬高科技專利產品,是皇家貴族專享的“豪華家電”,民間難以見到,自然也就不會有“山寨”版仿製品出現。久而久之,這種古人的聰明才智只能見於古籍了。

另外,還有一種更高級的降暑方式叫“冰盤”,效果絕對不遜於今天的空調。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放在一個大的陶器中,冰塊上放置一個可以旋轉的扇形道具。旋轉時,讓冷氣擴散到整個房間裡。此物堪稱古時的“空調”。

防暑利器四:冷飲防暑

在古代,最初的防暑飲料就是井水。到了漢代開始,出現了蜜水,就是在水裡攙加上蜂蜜之類的飲料,非常受歡迎。

古代“空調”不輸現代!

傳說漢末梟雄袁術十分愛喝這種飲料。袁術死時正好是酷暑,想喝杯蜜水,但當時軍中找不到蜂蜜。僕人端來一杯水,袁術長嘆“我袁術怎麼到了這個地步”,吐血而亡。

到隋唐開始後,開始出現了類似現在的保健飲料,稱之為“飲子”。將蘇葉、霍葉、甘草等中藥和果品熬製成茶,放置容器內,隨時飲用。解渴的同時,還有清熱解毒降暑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