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自从走进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就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官方常用词。随着基本理论的深入人心,这个词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深度使用并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但有一个领域是例外:医学界。

也可以这样说,中国医疗圈里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常常都是不尽人意的地方。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一、吵不清的中医。

都说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在中国的医学界不是这样---这里有中医和西医,可以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个病。

所以,只要是在中国当医生,关于这两门学科的讨论你永远回避不了,并且这种讨论老少咸宜,不懂医的圈外人也喜欢参与其中。如果你出去吃饭的时候觉得场面冷清,就不妨把这个话题抛出去,我保证不出一会儿大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

更有意思的是,本来纯粹的学术之争,吵着吵着还能吵到爱国主义的层面上。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按说中医渊源久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的好东西是很多的。屠呦呦教授就是在中医的古方中发现了青蒿治疗疟疾的线索,从而一举成功。不过话又说回来,屠教授当时亲自整理并交给“523”办公室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里包含了640个方药。这么多方药,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都有用,咋办?

屠教授当时遇到的困境,其实还摆在我们的面前。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曾经有一位患者拿着两张中药方来找我,问我该用哪一个。我说我不懂中医,建议他再找一位医生看一看,少数服从多数。结果几天之后他又拿了一张药方来,居然跟前两张都不一样!

这种纠结事在西医里也不少见。同样的一个肿瘤病人,内科医生可能会建议他化疗,放疗科医生可能会建议他放疗,而外科医生则可能会建议他手术。这一来老百姓一样会无所适从。而且,西医里的手术和放化疗造成的巨大损伤是有目共睹的,过度治疗的病例也比比皆是。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中医现代化,说中医和西医应该相互借鉴、共谋发展。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就我目前的粗浅认识来看,中医和西医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尤其是基础理论,两者间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

至少眼下它俩是没法揉在一块儿的,以后也够呛。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二、做不出的科研。

从来没有哪个发达国家像我国这样“重视”医疗科研,但我们的科研水平依然非常差。尤其是我们发表的文章数目之多和我们的科研水平之差形成的悬殊,让所有的医生在面对国外同行的时候都尴尬不已。

我们发表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假的,有很多根本没什么实用价值。

与这一现象相伴随的也有一个专用名词:职称量化评审。自从有了这个评价方式之后,中国医生的科研就进入到了“大炼钢铁”的状态。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其实医学临床是一门实践学科,最重要的内容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稳定地重复。技术革新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多数技术革新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而这样一味地用职称来要求文章的数量,势必会使事情的走向跑偏。

李时珍也是我们都公认的大医学家,但他穷其一生就只写了一本《本草纲目》,如果拿到现在来“量化”一下,恐怕进个主治医生都困难。前面说的屠呦呦教授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发现的青蒿素意义非常重大。但在这个评价体系里,由于她的文章数量过少,所以一直没有名气,甚至在诺贝尔奖出来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她是谁,这在当代社会体系里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少专门帮着医生们(其实不止帮医生)“编”文章的公司,当然医生群里也诞生了许多写文章的英雄。他们中有许多人职称进得飞快,也经常四处讲学,但就是不会看病。

其实这种评价体系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就好比用感谢信来衡量一个人的人品。只不过当人品的分级制度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时候,很多感谢信就未必是真的了。

三、摆不平的人情

由于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所以他们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有道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不过朋友多了“麻烦”也多。

这里首先要声明一下:医生们并不怕麻烦,他怕的是你额外给他找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时候半夜里会收到信息:“我家娃这几天不爱吃饭,需要去医院看看吗?”每次收到这类信息时我的脑袋都会“嗡”的一下,眼前金星乱舞,睡意全消!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再比如排队时想找医生帮忙加塞---虽然我们都很痛恨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但当真轮到自己的时候,估计不少人都会希望这种不平等向自己倾斜。其实排队这种事医生们也非常头疼:不帮吧,怕你说他不近人情;帮吧,确实勉为其难。

主要是因为这类事情很小,格调又不高,医生们不仅要搭上人情,还得准备遭人白眼。

现在人总是说朋友就是用来麻烦的,只有相互麻烦才能增进感情。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在找医生朋友帮忙时还是要注意互相多体谅,别太“实在”了。

四、打不尽的医闹。

中国医改30年,也是医闹由发生、发展、再到“成熟”的30年。多地的医闹已经不仅仅限于患方自己去表达不满或者要求赔偿,而是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有预谋地、用暴力的方式来向医方索要钱财。

对于这一怪象,“医疗推向市场”的政策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一举措不仅使得医生治病救人的工作变得不再纯粹,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医患之间信任的基础。

当“医生不讲医德只顾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时,深陷医闹漩涡的医护人员颇像一只只过街的老鼠---不仅老百姓会喊打,警察也不愿意管。因为警察也是来自于人民子弟,他们也同样不喜欢“黑心”的医生。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导致医闹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患方经济上的压力。由于国家医保普遍支撑都不够,再加上老百姓自己多半没有购买商业险的观念,这样一遇到大病就很容易出现经济危机。

在这两个背景下,医患之间要想和谐是很难的,尤其是当治疗中出现人财两空的窘境时,任何一个小小的导火索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客观的说,虽然这些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都进步很大,但医闹无疑就像一块牛皮癣,切不掉,也遮不住。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五、说不得的收入

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医生是手艺人中的“杰出”代表,自然应该有高收入。但是在中国却有点不同---提到医生时人们不仅会想到“收入稳定”,还会涌出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

由于国家给他们的基础收入不高,他们管的又都是人命关天的事儿,而且现在还被推向了市场,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就决定了他们的收入不可能是只有工资那么简单。

医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医术,但现在医术不值钱。不过,在疾病面前医生无疑是掌握了“核心科技”的,如果他们要想巧立名目挣点钱那太容易了:药物回扣、器械提成、检查提成、红包、讲课费、各种对外商务合作……等等,创收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医生们其实都很值钱,只是他们挣钱的渠道都很难拿得上台面。

但现在连这些渠道也被堵死了:不能以药养医!不能以器械养医!不能以检查养医……,个个都是红头文件!甚至在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今天,许多“大医院”还要祭出各种法宝来竭力阻止,据说是为了“留住人才”。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尼玛!到底能以啥养医?西北风吗?!

好在时代总在进步,现在大量的民营资本正在涌入医疗市场。与体制内医生“不值钱”的现象相反,民营医院纷纷开出高额的年薪来与公立医院争夺人才,各种医生集团及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弄得公立医院这些老牌的“地主”们苦不堪言。

想想也很自然:如果能正大光明的凭本事赚钱,谁愿意偷偷摸摸的呢?

细说中国医生五大“烦”——闲来回味,笑着流泪

前几天老家来了一位检察长找我看病,闲聊时他故作沉重地告诉我:“你走了的这些年,咱家市医院的好几个院领导都被我抓进去了。”

我看着他的表情,心里暗暗好笑,问道:“为啥呀?”

“贪污呗!”他觉得我有点明知故问,但心里又有点得意,答道:“购买仪器设备、各种耗材的招投标、各种合作……,只要是涉及钱的事儿,一查一个准儿。”

我随即问道:“那你干嘛不去查查那些医生,尤其是老资格的,屁股上一定都有屎,也是一查一个准儿啊!”

检察长同志几乎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那些人可都是真干活儿的,把他们抓光了,找谁看病啊?!”

我俩对视片刻,一阵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