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本期非遺傳承人:徐志華,已入駐“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匠人——

鬥破蒼穹不放鬆,搖須抖翅兩刀擎。雙登後退忽躍起,一口機靈勇者贏。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鬥蛐蛐,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中國古代民間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人們把蛐蛐放在一個特定的容器內讓其相互撕咬,擁有獲勝蛐蛐的一方則可贏得賭注,而裝有蛐蛐的這個器皿就是蟋蟀罐,在後期經過藝術加工雕刻出圖案後又稱花罐。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蟋蟀罐有陶和瓷兩種製品,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窯和官窯燒製的,作為貢品專供皇室使用,極少傳至民間。其中燒製的蛐蛐罐樣式繁多,每個罐子都精美別緻。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其中蟋蟀罐的製作工藝分為南北兩個流派,由於受到不同地方的風土文化影響,北方罐製作樸實粗厚,南方罐做工精細。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經過手藝匠人的不斷更新創造,現在的蟋蟀罐已經擁有了獨特的製作思路,天津雕刻匠人徐志華將這一傳統技藝優秀的繼承了下來。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徐志華,1962年出生於天津,從小就對藝術非常的感興趣,在九十年初開始從事蟋蟀罐的雕刻事業,到現在即將跨過三十個年頭。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在最初學習雕刻蟋蟀罐的時候,徐志華也遇到了常人都會遇到的雕刻工藝問題,一件看似小巧的蟋蟀罐涉及到一整套複雜而又繁瑣的工藝流程,需要先拉坯,拉出大概的輪廓模型以後進行陰乾,隨後對罐體的圖案來整體設計,確定後初步打稿,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開始雕刻創作,這個是最費神的工藝步驟,因為要讓這件藝術品富有生命鮮活起來就必須融入創作者的精神,只有用心去刻畫的作品才是充滿靈魂的。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每個深夜,當人們都已熟睡的時刻,徐志華都還在嘔心瀝血的鑽研創作中,雕刻完這一件罐子並不意味著工作就結束了,最考驗手藝人心理素質的是工藝最後關鍵的一步,燒製。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因為燒製的過程自己控制不了,火大還是火小,時間長與短都需要徐志華自己去摸索嘗試,所以初期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因為一件蟋蟀罐並不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從第一步到雕刻完成歷時將近幾個月時間,其中付出的汗水與精力只有自己才能夠體會,在燒製失敗後意味著前功盡棄,半途而廢,但是他依然沒有氣餒,一次不行就兩次,數十年如一日,終於取得了現在的成就。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徐志華老師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榮獲第二屆天津民間藝術展優秀獎,2013年參加了天津電視臺《津門蛐蛐罐》紀錄片拍攝。

花罐|雕刻一個屬於“蛐蛐”的戰場

徐志華老師曾說到:“雕刻並不單單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技藝,它是富有靈魂,而且通人性的,只有把精神融入到罐子的創作中,才能給人們展示更好的藝術作品,同時也讓非遺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