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本期非遗传承人:徐志华,已入驻“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匠人——

斗破苍穹不放松,摇须抖翅两刀擎。双登后退忽跃起,一口机灵勇者赢。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斗蛐蛐,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民间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人们把蛐蛐放在一个特定的容器内让其相互撕咬,拥有获胜蛐蛐的一方则可赢得赌注,而装有蛐蛐的这个器皿就是蟋蟀罐,在后期经过艺术加工雕刻出图案后又称花罐。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蟋蟀罐有陶和瓷两种制品,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其中烧制的蛐蛐罐样式繁多,每个罐子都精美别致。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其中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为南北两个流派,由于受到不同地方的风土文化影响,北方罐制作朴实粗厚,南方罐做工精细。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手艺匠人的不断更新创造,现在的蟋蟀罐已经拥有了独特的制作思路,天津雕刻匠人徐志华将这一传统技艺优秀的继承了下来。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徐志华,1962年出生于天津,从小就对艺术非常的感兴趣,在九十年初开始从事蟋蟀罐的雕刻事业,到现在即将跨过三十个年头。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在最初学习雕刻蟋蟀罐的时候,徐志华也遇到了常人都会遇到的雕刻工艺问题,一件看似小巧的蟋蟀罐涉及到一整套复杂而又繁琐的工艺流程,需要先拉坯,拉出大概的轮廓模型以后进行阴干,随后对罐体的图案来整体设计,确定后初步打稿,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雕刻创作,这个是最费神的工艺步骤,因为要让这件艺术品富有生命鲜活起来就必须融入创作者的精神,只有用心去刻画的作品才是充满灵魂的。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每个深夜,当人们都已熟睡的时刻,徐志华都还在呕心沥血的钻研创作中,雕刻完这一件罐子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最考验手艺人心理素质的是工艺最后关键的一步,烧制。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因为烧制的过程自己控制不了,火大还是火小,时间长与短都需要徐志华自己去摸索尝试,所以初期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因为一件蟋蟀罐并不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从第一步到雕刻完成历时将近几个月时间,其中付出的汗水与精力只有自己才能够体会,在烧制失败后意味着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但是他依然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徐志华老师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荣获第二届天津民间艺术展优秀奖,2013年参加了天津电视台《津门蛐蛐罐》纪录片拍摄。

花罐|雕刻一个属于“蛐蛐”的战场

徐志华老师曾说到:“雕刻并不单单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它是富有灵魂,而且通人性的,只有把精神融入到罐子的创作中,才能给人们展示更好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让非遗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