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的传说—话说东原(2)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东接汶水,西连黄河,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等,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东平湖,三面环山,碧波万顷,立湖堤远眺,白帆点点,菱芡铺绿,荷花含笑,芦花飘飘,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

关于东平湖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东平湖的传说—话说东原(2)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平湖上原是一座大山,名曰地根山。据说,这座山的山根与地心相连,无人能将够撼动。

地根山是一座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荒山,山下虽有汶水流过,但汶水是个季节河,平时河床干涸,流沙遍地,水流过后地皮都不湿,鲜有水气留住。而每到雨季,却往往又是河水暴涨,肆意泛滥,更加之这时也是黄河汛期,黄河河水倒流,更是将周围庄家尽数淹没,房屋冲跨。

因此,过去的东平湖是实在是一个穷山恶水之地,“没水的时候,渴死人,有水的时候,淹死人”,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话说当时地根山下住着一对姓程的夫妇,二人虽勤劳善良,但生活过得仍是饥寒交迫。

这一年,又是一个大旱年。河水早早断流,地根山上,几个月没飘过一块云,汶河河床,几个月未见过一滴雨。汶河河滩上,粒粒沙子冒青烟,地根山上,块块石头燃火苗。

吃水更是一个大问题,人们要到很远很远的黄河河心中,挖很深很深的坑子,才能获取一点点黄河河底渗出的浊水。

这一日,程家老头很早就起来到黄河去打水。到了黄河,费了好大劲,挖了好几个深坑,日到头顶,才勉强打满一小竹筒水。

冒着炎炎烈日,程家老头急急忙忙回家转。当走到汶河沙滩上的时候,远远发现沙滩上躺着一个人。老头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伏身查看,原来是一个中年汉子,脸涨得通红,嘴唇上起满了泡,还裂开了好几道血口,人已昏迷不醒。

程家老头赶紧将水筒打开,放在中年汉子的嘴上,将水一点一点地滴入中年汉子口中,过了很长时间,中年汉子才慢慢睁开了眼睛。

程家老头见汉子醒过来,忙将汉子背在背上,步履蹒跚地将其背回家中。

程家老婆婆见状,马上起锅做饭,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米全部倒入锅中,待米粥熬好,又一勺一勺地喂给中年汉子。

渐渐地,中年汉子完全苏醒过来。原来,他因长途跋涉,又热又渴又饿,昏迷了过去。

中年汉子体力恢复之后,上山下坡,围着地根山左转右转了无数圈,往来汶水和黄河之间无数趟,一边走,一边测,边测边记。原来这个中年汉子就是治水的大禹,他受舜帝之命,前来治理汶黄之患。

经过反复查看测量,禹决定移走地根山,将地根山变成一座湖,这样,就能将汶河之水留住,同时黄河水势上涨之时,也可分流到此,即减轻了黄河水流负担,降低了黄河水患,又能将水留在湖中,滋润周围的山川土地。

于是,五月初五这天夜里,大禹派大力神牛将地根山连根拉走。原来的山变成了一座湖,就是现在的东平湖。

东平湖的传说—话说东原(2)

地根山拉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现在的国家级森森公园——腊山。腊山就是原来东平湖上的地根山,因是神牛拉过来的,老百姓都管它叫拉山。这时候的拉山,因有了东平湖之水,山当然就葱茏起来,成了一座“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水奇清、景奇幽、石奇美”的人间仙境。

拉山后来怎么又成了腊山了呢?据说与乾隆皇帝有关。

当年乾隆帝出巡,来到东平拉山。被拉山秀丽风景所吸引。问地方官这是一座什么山?地方官诉说了拉山的来历,乾隆帝就说了:“这个名子有些肤浅!这座山风光秀丽,峰耸入云,白天日想憩,晚上月要留,正寓我大清江山永固,百业昌兴。有月、有日、有业,成为何字啊?”地方官忙说:日月兴业,即为腊!“乾隆帝一拍手掌说:”好,那就叫腊山吧!”

从此之后,东平湖就成了鱼米之乡,与腊山山水相依,成了风景秀丽的人间仙境。

而那户姓程的人家,据说就是程国公——程咬金的祖先!还有人说,每年端午节的纪念册里,“神牛拉山平湖现”也是东平人永不忘记的一部分!

东平湖的传说—话说东原(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