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里關於「輪崗」的那些玄機

凡是在機關裡有了幾年工齡的小夥伴們,多多少少會經歷過“輪崗”這件事。隨著機關越來越重視幹部綜合素質培養,輪崗交流成為發現和鍛鍊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高級領導幹部必不可少的“革命熔爐”。很多地方和單位,已將幹部在同一崗位任職滿一定年限後必須輪崗交流,明確寫入了幹部人事管理制度。

機關裡關於“輪崗”的那些玄機

輪崗包含著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可謂是玄機多多。對此進行一番解讀,無論對於公務員個人的發展還是組織的運行來說,都有意義。

問題1、什麼樣的崗位是最容易輪崗以及最不容易輪崗的?

機關裡最容易輪崗的崗位,是那些通用性強、運作機制相對成熟且專業含量不高的崗位。要具體羅列比較困難,因為每個單位的部門職能分配情況千差萬別,只能給出這麼個籠統的概念。這些崗位,往往是上手容易,誰幹基本上差別不大,但要做精做強、獲得高度認可的空間比較小,參評先進榮譽的機會也比較少。

最不容易輪崗的崗位,總結起來有三類,先上實例哈。

例1:區政府外事辦的美女Z,北外碩士畢業,精通三門外語,有多家知名外企實習經歷。入職9年來,一直在國際交流崗位工作,從外語功底、形象談吐到國際政務禮儀的掌握,都是機關裡的No.1,至今無出其右。

例2:我們單位的財務主管L,畢業進機關就從事財務工作,至今整整20年沒挪過窩。機關上下都知道他有兩個“特別”:嘴巴特別緊、腰桿特別硬。津補貼標準的調整,即使上級已有指示,或外面已放出風聲,只要是在本單位還沒有落實到位之前,他絕不會吐露一個字;對不符合規定、有瑕疵的報銷憑證,不管是誰拿來的,都打回去沒商量。

這二十年裡,單位也招錄過其他有財務專業背景的人員,但領導思前想後還是放棄了給L輪崗,因為實在不能確定接任者能不能達到他那樣過硬的素質,萬一出點差池,被巡察、紀檢揪出來,這責任就大發了。

例3:我們單位有兩大筆桿子,一男一女,都已在本崗位上工作十年出頭。由於長期靜坐工作、加班“熬”稿,他們染上了筆桿子們的常見病,不但三高,而且男士的髮型已是“地方支援中央”,女士“過勞肥”如孕婦。他們盼望輪崗已久,無奈每次都讓領導一句“革命接班人尚未成熟”打了回去。

看見了不?最不容易輪崗的崗位,一是具有較高專業標準,需要特定的教育背景、資質經驗去支撐的崗位,留給非專業人員輪崗的可能性自然非常少。其二是掌握大量機密的崗位,如人事、財務、紀檢等。這些崗位除了業務本領之外,對政治品格、作風紀律、保密意識還有著超常的要求;其三是成長週期長、對綜合素質要求高的崗位,如文字秘書、宣傳、政研類。

這些崗位需要有較高的思想立意和寬廣的視野格局,要善於洞悉規律、總結提煉,是機關工作的智囊型人才,沒有良好的悟性和多年曆練是不可能勝任的,而一個同志一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基本上也就意味著“無人替代”,難以挪窩啦。

問題2、什麼樣的人是最容易輪崗以及最不容易輪崗的?

機關裡最常被列入輪崗名單的人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各方面能力素質比較優秀、學習新事物快的年輕公務員。領導出於壓擔子、選苗子的考慮,一般會有意識地安排他們在機關各部門輪轉學習,或是去幾個關鍵業務部門鍛鍊,來考察和激活他們的發展潛力。

另外一種就是負面的了。每個機關都有這樣的人,數量很少,影響卻很壞——沒一樣拿得起來的本事,寫稿文理不通,講話空洞無物,辦事辦會漏洞百出,交給他們什麼活都不放心,哪個部門都不待見;或者任性自我、缺乏修養,和領導、同事總是處不好,不得不“到處流浪”。我們單位就有一個這樣的“神仙姐姐”,進單位13年,10個部門她輪過了8個,幹活拈輕怕重,還特別玻璃心,批評不得,每次都是和部門負責人或同事弄擰了,跑到領導那兒哭爹喊娘要求換崗位,領導硬著頭皮給她找“下家”,還得給接收她的部門負責人做思想工作。

最不容易輪崗的也有兩種人。

一種是在本職崗位上做到了極致水平的精英骨幹,而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替代他,領導用著順手,同事崇敬佩服。雖說地球離開誰都照樣轉,但畢竟還有轉得快和慢、轉得順溜和擰巴的區別,這樣的人要是挪了位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肯定會對工作有不小的影響。

另一種是“存在感”特別弱的人。這類人能力、業績一般,缺少主動性和進取精神,無功無過,四平八穩,性格也往往低調內向,不愛與人交流,總之就是沒有特點,讓人記不住。單位的重大活動、重要專項工作,一般都不會“點將”他們。這樣的人,長期在一個崗位上放著沒人想起來,也在情理之中。

問題3、輪崗多和輪崗少的利弊各有哪些?

現代社會,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聯繫滲透日益緊密,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機關工作的各個環節之間也都有著內在聯繫,輪崗交流對於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培養複合型人才、激發隊伍活力的作用不言自明。

我們單位在最近十年內,每年安排約10%的幹部輪崗交流,很多同志有了三個以上部門的工作經歷,不少年輕幹部因此得到了全面鍛鍊,工作立意提高了,得以順利晉升。一些面臨人才斷層的崗位,也利用輪崗的契機培養了後備人才,雖然不一定能達到主角的水平,但至少能確保主角離崗時日常工作不斷層。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過於頻繁或者安排不合理的輪崗,也是存在負面影響的。比如,容易培養出什麼都會一點、什麼又都不精通的“三腳貓”,不利於重要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點培養。又如,影響幹部立足崗位、潛心鑽研的專注度,正如一個地區的黨政主官不宜頻繁調動、以免領導幹部只重表面政績而忽視長遠建設一樣,如果單位安排輪崗過於頻繁,大家就會覺得“誰知道在這裡會呆多久,沒必要鑽進去”,必然會缺少長遠的工作規劃和熱情。

那麼輪崗少、甚至不輪崗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一位與我有多年業務往來的W老師,最近退休了。他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只幹了一件事——行業期刊的編輯工作。期刊的創刊與W老師入職正好同期,他一手培育了這份期刊,見證了它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自己也從一名普通編輯成長為常務副總編。隨著期刊的受眾面不斷擴大,W老師在業內聲望日隆,剛退休就收到很多社團想要他去發揮餘熱、指導刊物編輯工作的邀請。

長期在同一崗位、同一業務領域工作,有利於幹部沉下心來鑽研本職,不斷進階,成長為領軍人物。很多對自己有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專才,就像W老師一樣,“做到極致”就是他們此生的價值所在。當然,由此也伴生著個人定位被固化的問題,因此這種幹部成長路徑,在通用型黨政領導幹部的培養中一般用得很少,而在專家型、專業性人才的成長中經常可以見到。

問題4、輪崗之後不適應怎麼辦?

輪崗交流促進幹部成長進步的好機會,但是現實中,有些筒子在機會面前顯得準備不足、手忙腳亂,使出渾身解數就是進入不了狀態,甚至出現新舊崗位工作表現落差很大的狀況。

Why?

不妨從這麼幾方面去找找原因:

性格氣質不匹配?內向安靜、喜歡獨自思考的人輪崗到需要統籌協調、接待聯絡的崗位,書生氣重的人交流到需要“說土話、接地氣”的基層服務性崗位,估計會鴨梨山大吧;

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不匹配?文科背景的人到了要接觸大量新技術的崗位,也是很懵圈;

工作節奏和工作方式變化大?習慣了單純業務工作、上下班比較規律的人轉到綜合管理部門,難免會心生焦慮,感嘆“怎麼整天千頭萬緒忙不完,還有那麼多加班啊”;

成長時機尚不成熟?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長期在同一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筒子身上,輪崗到其他部門後,由於同時面對凝聚團結新隊伍和轉換業務領域的雙重挑戰,就可能會發生不適應的狀況。

這個梗怎麼破呢?

我的老同學M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她本來是個內向的技術幹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調到窗口服務部門。一開始她很不適應,和群眾對話都會面紅耳赤。她下定決心要跨過這個坎,自費報讀了公務禮儀和演講培訓班,在家對鏡練習“微笑服務”,還在實踐中總結了各種特殊、突發情況的應對竅門,進步很快,兩年後就被評為“服務明星”。

從M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度過輪崗適應期的三大秘訣:

其一,擺正心態,走出“舒適區”。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在熟悉的車道上開久了就不想“變道”,但是,如果一直不去經歷更多複雜路況的話,駕駛技術就很難再有提高,以後真遇到實際情況就抓瞎了。所以,要把輪崗看成是激發自身潛能、助力長遠發展的好機會,以積極主動、迎難而上的心態去對待。

其二,放低身段。不管在原崗位幹得多麼出色,到了新崗位就要甘做小學生,虛心請教同事,如飢似渴地學習,儘快掌握新崗位的工作要求和標準。

其三,不怕露怯。不是因為會了才去幹,而是幹了才能會,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來到新崗位,也許會問出“白痴問題”、犯些低級錯誤,不要怕,只有在實踐中經歷過這些痛,才能迎來華麗蛻變。

機關裡關於“輪崗”的那些玄機

成功的輪崗交流,應該是個人能力素質、職業願景與組織需要的協調平衡,達到“雙贏”的效果。

當然,在現實中,這樣的理想境界並不容易達到。作為組織來說,關注每位幹部的成長髮展需求,努力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平臺和機會,是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個人,堅信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珍惜每個工作機會,在每個崗位上,學到本領、煉就精神,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組織創造儘可能多的價值,亦是應盡的職責。

最重要的,不管輪與不輪、輪多少崗,希望我們都不要是因為前文提及的那些負面情況!

更多精彩原創,請在微信公眾號公務員之家V(ID:gongwuyuanzhijia)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