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爲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經常聽到有人說,壯族是人造民族,以前並不存在。壯族這個詞雖然是晚出,但嚴格來說,壯族族群還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之前他不叫這個名稱而已。壯族是百越的後人,那麼,他們具體是百越哪一支呢?有兩支共同組成,一支是叫西甌,一支叫駱越。

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為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其中,西甌的“西”字是漢人加上去的,以便區分溫州的那個東甌。所以,壯族的祖先只是自稱“甌”。“甌”是什麼意思呢?“甌”原指土窯燒製成一種泥陶凹狀器皿,後泛指似小盆的事物,包括盆盂類瓦器。見下圖,他們就是最善於做這個。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

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為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西甌形成了壯族的北支,駱越形成了南支。‘駱越’的‘駱’,壯語發音為‘luo’,‘luo’就是鳥的意思,這與越人的鳥崇拜、鳥圖騰有著淵源關係。駱越又名雒越,根據《交州外域記》裡所記載的“雒田”意思應該是“水田”, 而“雒民”就是“耕種水田的農民”。所以,‘駱’字既是鳥崇拜,也是水田,‘駱’最早的意思應該是鳥名,由於這個鳥圖騰的族群喜歡種水田,後來又延伸為耕種水田的越族群。

駱越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清朝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在《呂氏春秋·本味》裡,又提到“越駱之菌”。

所以壯族南北支是不同的,無論血統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差異。從年代上來說 ,南支駱越要更早一些在嶺南生活,北支西甌什麼時候和南支走到一起呢?大約是秦朝的時候,他們需要共同抵禦秦朝,才聯手起來。在先秦之前,這兩支族群還是在相愛相殺的。駱越首先生活在這裡,浙江的甌人過來,兩支族群便開始爭地盤了。甌人從浙江產生了一些更先進的技術,導致他們能夠成功的在嶺南立足,駱越鬥爭失敗後,便向西部發展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駱越雖然古老,但他們的文化和生產力是很落後的,駱越的Y-DNA推測為O1b(舊O2a)類型。他們雖然是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但製作銅鼓的技術很高。

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為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史記·南越列傳》載:“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漢書·賈捐之傳》載:“駱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

《漢書·馬援傳》也提到駱越:“援好馬,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

《交州外域記》說:“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駱將銅印青綬”。

O1b大概在一萬多年前就和O1a分離出來,形成地點大概在廣西。O1b是駱越文化的主體族群,他們幾千年來都保持著原有的文化風貌,在夏商周三代,他們都保持氏族部落社會的結構。由於他們沒有產生文字,他們的文化特色只能從華夏史籍的縫隙中窺見一二。

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為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周朝的時候,甌人已經入駐嶺南,甌人推測為O1a類型。因為浙江是O1a的高發點,首先誕生了甌文化,即東甌文化。那麼,嶺南的西甌必定是從浙江溫州遷徙而來。他們到了嶺南,穩住腳跟後,便開始稱王。《漢書》記載:“蠻夷中,西有西甌,期眾半羸,南面稱王。”《百越先賢志》也載:“譯籲宋舊壤,湘漓而南,故西甌也。”

O1a能打敗 O1b,主要是 O1a在良渚文化時已經產生了先進的文化,掌握了優秀的生產工具。甌人什麼時候遷入嶺南的,沒有人知道。但是越族群的出現,肯定比甌族群要早。越=鉞=戉。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裡面,便可見鉞。而於越在商朝時候就已經活躍了。可見,于越是百越裡面文化最為發達的一支,應該是良渚文化的繼承者。

《山海經·海外南經》曰: “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言。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這裡的鑿齒就是越族群的首領,因為越人有拔牙漆齒的風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囗食,使四鳥”。這個黑齒,也是越族群建立的國家。

《山海經·海內南經》說“海內東南陬以西者,甌居海中”。這裡已經出現了甌字,但甌作地名來解。“甌”不是華夏詞彙。古籍記載:“東南曰揚州……其譯藪,曰具區。”“區”即“漚”,指浙江境內眾多湖泊。在這些被水“漚”(包圍)地方生活的人就是“漚人”,即“甌人”。

春秋時期,駱越、西甌掌握了青銅冶鑄技術,開始鑄造青銅器,產生了自己的青銅文化,這種青銅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土著色彩。從總的面貌來看,它們都重視兵器而忽視禮器,這和三星堆文化剛好相反。西甌用甬鍾、柱形器(駱越沒有)、扁莖短劍、雙肩鏟形鉞、竹葉形刮刀,駱越用銅鼓、斜刃鉞、弓形格劍和一字格劍。西甌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響,駱越則受滇文化影響較大。

秦朝,秦始皇大戰西甌譯籲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公元前221年,《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西甌君主被殺,慘敗。

推測西甌戰敗後,躲入山林,然後西甌殘軍首領桀駿和駱越聯合起來,反襲秦軍。“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最終,秦始皇當然是勝利了,秦皇命史祿於湘江和珠江建立靈渠,以便運糧給南征軍。平定百越後,移民罪犯五十萬人至南方,以控制嶺南地區。秦朝統一嶺南後,給嶺南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但也間接促成了西甌和駱越的逐步合併。西甌和駱越的古壯傣語(侗臺語),和中原人的華夏語融合為粵語。

西甌的勢力範圍,大約就是現在廣西的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以及廣東的雲浮市、肇慶市一帶。西甌的中心在玉林、貴港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裡是多族系、多文化彙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駱越的勢力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的紅河流域。即包括漢代的鬱林、珠崖、交趾、九真等郡。漢代鬱林郡在今廣西南部,珠崖郡在今海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九真郡在今越南清化、義安地區。駱越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的大明山南麓。

公元前316年秦朝滅古蜀之後,駱越的一支、三星堆文化的後裔蜀泮,遷徙到了今越南河內一帶,成立了甌雒國(甌貉

《史記》稱作“甌駱”),是越南京族(越南的越族)、黎族、水族、老撾龍族的祖先,創造出璀璨的“甌雒文化”,即越南東山文化。甌貉國於公元前207年被趙佗所滅,併入南越國。

駱越雖然沒有形成文字,但有岩石壁畫。左江崖壁畫大約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475~公元220年),主要分佈在廣西西南部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等縣境內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壁畫已經發現的共有183處,以寧明縣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畫為最著。

壯族是否百越後裔,壯族為何分南北兩支、壯語屬泰國語系麼(一)

還有布洛陀史詩,布洛陀是壯族神話中的創世大神,懷疑為盤古的原型。布洛陀史詩形象生動地敘述了宇宙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產生、人類的起源、千種萬物的來歷,以及原始先民們的生活和鬥爭。壯族民間不是一神教的,他們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