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迷失

链家迷失

上週四,鏈家搞了一個發佈會,發佈一款數據產品,叫Real Data。據說,這是一款地產版Wind,針對B端。

链家迷失

有朋友問我怎麼看?我說,再看看

二手房交易這麼多陰陽合同,如果把合同上的數據填上去,數據就會失真;如果把私籤的合同額填上去,稅務局估計要忙死了。

發佈會上,鏈家說了好多,比如,未來,Real data還將細化到小區級別的數據統計,對小區樓棟,業態、戶型、總價和麵積等進行全面細緻的數據統計。

這只是術,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全國化的數據源。當然,如果是國家有任務,這就另說了。

鏈家在北京的市場報盤率超過80%,每10套掛牌房屋中,超過8套是委託給鏈家出售。達到80%的報盤率,才能在目標市場成交佔有率超過50%。換句話說,鏈家的成交佔有率要從50%提升到60%,就意味著要掌握幾乎100%的盤源。這幾乎是不可能完全的壟斷。

這僅僅是鏈家的北京報盤率,在其它城市的報盤率都非常低,佔到30%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這樣報盤率,意味著鏈家的Real Data數據源全國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最主要的是,鏈家要有一種機制來填充Real Data數據。

有沒有這樣的類似機制呢?在美國,的確有這樣一個組織,它叫MLS,經紀人入會,成為會員後,上傳房源,形成“你幫我賣我的房子,我幫你賣你的房子”,然後佣金分成。這種機制下,MLS解決了Real Data期待中的針對B端數據源問題,大家各得其利。後來,MLS有了其它問題,我們就不提了。這裡只是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和思路。

藉助Real Data,我們想問一個問題:鏈家的客戶,到底是誰?是經紀人還是房屋交易雙方?

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鏈家是傢什麼樣的公司,都會問,它是經紀公司、IT公司、互聯網公司、大數據公司還是經紀人平臺。這個問題只是術,還不是道。根本上,鏈家做的這些事情,從根本上想服務誰?

從表面上看,鏈家網和Real Data,不以提供流量為目標,不去廣告變現,直接切入交易環節,最終是要收取佣金或服務費。特別是鏈家網,類似互聯網的調度平臺,經紀人提供服務。

大家看到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美國的Redfin就是這麼玩的。跟鏈家不同的是,Redfin的經紀人收入不跟佣金掛鉤,經紀人的激勵不以成交和佣金為導向,而是以消費者滿意度為考核指標。

所以說,鏈家用的是Redfin的商業模型,但在薪酬體系上卻是傳統的經紀公司做法。問題來了,鏈家到底是以交易為中心,服務經紀人;還是以滿意度為中心,服務房屋交易雙方?從這一點看,鏈家是迷失的,過於迷戀大數據、各種算法。

有一回,在內部會議上,左暉問同事,如果明天市場失去鏈家,世界將會怎樣?大家討論了半天,最後說,世界太平,歌照樣唱、舞照樣跳、馬照樣跑。

這裡面說明了一個真相和左暉的擔心:只有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口碑傳播,才是二手房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之前,我們用大量的文章分析和討論了房地產020為什麼集體陣亡?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討論的結論是: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佣金分配的創新;所有的模式,都是基於賺錢的模式。

在這個聲名狼藉的行業,很少有公司去為行業的名聲賦能加分,想著燒錢、交易、上市、分錢。三百六十行,有哪一個行業像二手房這樣聲名狼藉,除了莆田系。

所以,我們期待鏈家重新定義這個行業,期待它有全新的標籤。

鏈家也試圖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儘量不花錢去購買流量,儘量自我產生流量。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輕資產模式未必好,成長更快可能是個深不見底的大坑。

鏈家也在強調自己的規模效應,以及成交效率。

但是,從最近幾年鏈家推出的新產品看,我們有理由懷疑鏈家轉型Redfin的動機、意志有多強烈。比如說,鏈家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是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黏性又有多大?

產品的形式可以多樣,可以創新,但初心決定產品和公司能走多遠。比如說,在二手房屋的歷史成交紀錄上,鏈家如果有選擇性標高,或屏蔽低成交房,就可以看出這款產品是用於交易和賺錢,還是以用戶的體驗度為出發點。

鏈家正在打造自己的閉環,這個閉環是服務於經紀人,還是租房人和買房人,才是鏈家下一步發展的根本。否則,市場上只是又多了一家經紀公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