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沂商城看改革開放40年|雖是外地人已成新臨商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商貿物流蓬勃發展,崛起了一座“市場名城,物流之都”,奮鬥在其中的千萬臨商人就是臨沂商城興旺發達的基石,他們之中不僅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陳文彪,浙江義烏人,在中國臨沂小商品城經營文具用品;趙方偉,山東泰安人,在河東五金建材城經營五金配件。兩人無論從時間還是地域上都沒有任何交集,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對臨沂有著共同的認識: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這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不但讓本地商人自得其樂,外地商人也享受其間。

從臨沂商城看改革開放40年|雖是外地人已成新臨商

過去的文體市場。

“一張‘流動營業執照’讓我在臨沂紮根”

上世紀80年代,初中畢業的陳文彪開始走南闖北賣東西。最早的時候去江西,做了一個走街串巷的賣貨郎,後來他跟著舅舅,一路北上,來到了臨沂。在陳文彪的記憶中,當年在臨沂長途汽車站附近,每月“逢三逢八”都有集市,趕集的人特別多,雖然當時地攤都擺在一條塵土飛揚的泥巴路上,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自己每次帶來的針線紐扣,一個集市就能賣光。於是,陳文彪就開始了背貨往返臨沂與義烏之間的日子。

1985年,二十出頭的陳文彪結束了之前漂泊四方的“挑貨郎”生涯,選擇在山東臨沂開始經營自己的第一個固定攤位。“之前也走過很多地方,轉來轉去還是臨沂的集市人最多,貨最好賣,工商稅務政策啥的也寬鬆,不為難我們外地人。正好那時候西郊大棚底也漸漸有名氣了,我就去申請了個攤位。”他說。

就這樣,陳文彪拿到了第一張屬於自己的“流動營業執照”,在三尺見方的一座水泥臺子上開始了自己在臨沂的紮根創業之路。“當時條件很簡陋,我在水泥臺子上鋪了一塊塑料布,賣的東西也很雜,什麼圓珠筆、尺子、膠帶啥的,什麼好賣就進什麼!那時候真是起早貪黑,凌晨5點起來裝貨上貨,一直忙到天黑,有時候回到出租屋,直接往床上一撲就睡過去了。”他說。

可喜的是,當時“西郊大棚底”已經聚攏了大批的人氣,不光是本地人,無數外地批發商也湧入市場進貨,陳文彪每次從義烏進來的各種商品,總是短短兩三天就銷售一空,一個月下來就能有幾萬塊的銷售額,讓他對前途充滿了信心。

1991年,市場上的商戶接近飽和,來往的人群顯得市場十分擁擠。政府在水田路與通達路交會處規劃建設了文體市場,陳文彪等一批商戶也隨之進駐,從水泥臺子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玻璃門店面,生意也愈加紅火起來。

從臨沂商城看改革開放40年|雖是外地人已成新臨商

陳文彪(左)在店裡向顧客介紹產品。

“市場和物流吸引我留在臨沂”

也是在1986年前後,在泰安東平工具廠做銷售的趙方偉,跟隨著公司的貨車來到了臨沂。“以前主要是往站前五金市場送貨,因為不少客戶都在那邊,那時候對臨沂的印象就是個土城,五金市場也才剛剛起步。”他說。

令趙方偉沒有想到的是,不過短短几年時間,臨沂的五金建材業就迅速崛起,成為行業中赫赫有名的“五金建材城”。“我記得最早跟著車送貨是兩週一次,到了1995年左右,公司往臨沂發貨的頻率就已經變成了一週兩次,臨沂市場差不多承擔了公司70%的生產量,太驚人了。特別是後來河東五金城營業之後,南來北往想進貨的大客戶們基本上都知道了臨沂有個龐大的五金市場。”

五金市場的繁榮得益於臨沂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臨沂物流網絡通達全國,速度很快,運費便宜。舉個例子,假如從泰安發一車貨去石家莊,如果從泰安發車,基本上要3天才能發一趟,1噸貨運費是150元。但是如果轉道從臨沂發貨,當天就能發車,發1噸貨只需要70元運費。”就這樣,臨沂作為最主要的分銷中心承擔了東平工具廠的絕大部分訂單。2000年,總公司決定在臨沂五金城設立中轉庫,作為常駐機構,趙方偉業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常駐臨沂的一員。

“當時的中轉庫佔地約3000平方米,每週都有載重20噸的大貨車前來送貨,銷售旺季時一週甚至會運兩三次。”趙方偉說。

2004年和2005年,在趙方偉的眼裡,是河東五金城最熱鬧的時候,“人多的時候每天都像趕集一樣”,這是他最直觀的感受。市場周邊基本上都是來來往往,掛著外地牌照的大貨車。半夜卸貨、發貨,每個晚上倉庫都是不關門的。

河東五金城也在這種繁榮中漸漸成長為全國最大的五金交易市場,知名度越來越高。為了刺激各地的顧客前來臨沂採購,“量大價低”已經成了眾多商戶的共同策略,臨沂市場的名號也越來越響。趙方偉說:“臨沂五金市場的發展,也帶來了廣闊的客戶群體,增加了銷量,帶動了企業發展。”如今的趙方偉已經是山東博達機械工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說,藉助臨沂商貿物流強大的輻射能力,公司如今已經從2000年年產值100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2個多億。

“臨沂就是第二故鄉”

說起臨沂城市的變化,無論是陳文彪還是趙方偉,都連連感嘆“不可思議”。“城市面貌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有一次,我不過兩個月沒來臨沂,後來開車在河東兜兜轉轉一圈,竟然找不到路了,硬是多繞了4公里。這幾年工夫,高架橋也建起來了,濱河大道也修好了,臨沂發展得實太快了,我感覺臨沂就像是我的另一個家,看到她變得越來越美,心裡由衷地高興,我也希望自己能繼續紮根在這裡。”趙方偉在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這一段經歷,不禁笑了起來。

紮根臨沂30多年的陳文彪對這座城市的感情更加深厚。“臨沂的變化真的太大太大了。當年初次來臨沂時,哪有那麼多幹淨整齊的柏油馬路和高聳的樓房。單從市場來說,連規模、檔次都一直在改變。從泥巴路上的路邊攤子變成了大棚裡整齊的水泥臺子,從綜合市場到按類別劃分市場,再從專業市場裡劃分出一期二期,再到現如今的小商品市場。這都是我親身經歷的臨沂最直觀的變化。”陳文彪說。

來到臨沂30多年,如今陳文彪有了屬於自己的店鋪、住宅,兒子、兒媳、孫女都在臨沂生活,算是在臨沂紮下了根。“年輕的時候來這裡闖蕩,看著臨沂一天比一天繁榮,發展得越來越好,現在的市場氛圍也更加開放、和諧。來到這裡這麼多年,早已經把這裡看成了我的第二故鄉。”他說。

如今陳文彪早已習慣了早上喝一碗糝,偶爾還啃啃煎餅饅頭,吃吃炒雞。他說自己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是臨沂成就了他,也讓很多像他一樣的外地人在這裡生根發芽。

 “跟著市場走見證小商品城崛起”

2000年到2007年這段時間,用陳文彪的話概括就是“跟著市場搬遷一次次往高處走,見證臨沂小商品城的崛起。”

搬到文體市場之後,隨著經營戶和各地的批發零售商越來越多,市場逐漸擁擠,陳舊的店鋪、狹窄的道路和簡陋的消防設施逐漸不能滿足經營戶和批發商的需求。2006年,蘭田集團為響應臨沂市委、市政府“物流天下”商貿強市的宏偉戰略,在臨沂長途客運站南,劃出350畝土地,建設了現代化的中國臨沂小商品城。2017年11月,文體市場整體搬遷至小商品城,陳文彪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200多平方米的店鋪。

“現在店裡空間大了,很多樣品都能放下了,市場也十分寬敞,客戶距離近一點的早上七八點鐘就可以到達市場,並可以將車直接開到店門口。客戶早上來,下午就可以回去,省時省力;另一方面,臨沂物流發達,客戶一個電話就可以發貨,要多方便有多方便。發展的空間越來越足,心裡十分高興。”他說。

除了經營硬件上的提升,陳文彪還成為了知名文具品牌西瓜太郎的代理商。“因為臨沂市場的影響力隨著地域面積的不斷擴大而增長,廠家們都紛紛上門,要求來做這個品牌的代理。早在1982年的時候西瓜太郎就已經是中國的馳名商標了,因為是大品牌,質量過硬,就答應了,現在看來,選擇做品牌是正確的。”陳文彪說。

跟隨著市場發展的腳步,陳文彪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信心越來越足。2016年,陳文彪榮膺“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榮譽稱號,在京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和慰問。

魯南商報記者 邵琳 實習生 徐秋敏 宋春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