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周更/三篇

說起明英宗朱祁鎮,有的人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但實際上他應該不是那種絕對的昏君,他的政務處理能力也並不差,為人也勤快,還是有能力與貢獻的。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但壞就壞在他的兩大汙點——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並且是無可挽回的兩大汙點。

在明朝所有皇帝中,要論人生的傳奇色彩與命運的跌宕起伏,估計除了他祖宗朱元璋外,無人可與他匹敵了。而在他這個時代,除了他本人的皇帝-俘虜-囚犯-皇帝的傳奇經歷中,另一位堪稱明朝數一數二的強人的登場也使得這個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奪目。

先說他的第一大汙點——打錯一仗。

當年蒙古族退入草原後,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兀良哈兩部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打擊,衰弱了下去,而瓦剌部經過兩代人的休養生息,到了明英宗時期,已經構成了對明朝統治的威脅。

1449年,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先挑起北方的戰爭,向大明王朝挑戰。

朱祁鎮被自己最寵信的宦官王振忽悠,盲目自大,決心恢復太祖、成祖的榮光,親率20餘萬大軍,號稱50萬,匆匆忙忙、啥都沒準備好就從北京出發,西征瓦剌。當時邊關告急,皇帝御駕親征,雖然冒險,但是對民心士氣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可是一出北京城,軍隊中一切事務全部由王振專斷,所有的文武大臣只能按照命令執行任務,而在王振看來,這次打仗就是一次帶著二十萬人去旅遊,順便再把瓦剌軍隊給滅了,沒啥問題!所以在行軍路上,上上下下非常混亂,士兵們開始了無組織的動亂。一次又一次地更改行軍路線,王振居然還想帶著大軍和皇帝去他的家鄉溜一圈——無非是為了炫耀,雖然他已變成了太監。

這就是典型的找死,還拉上了二十萬人!

結果——皇帝逃到土木堡,整個大軍被團團圍住,不久缺水少糧的明軍被打敗。

王振在戰敗之前被憤怒的將士打死。明英宗在戰敗之後成為瓦剌的俘虜。

二十萬人灰飛煙滅、死得窩囊,稀裡糊塗全軍覆沒,這便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事件——土木堡之變。而更加危險萬分的是,此時的北京城中,只剩下些老弱殘兵,整個大明在興起時對邊境四方留下的赫赫威名,一朝喪盡,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大明王朝的都城,完全暴露在了瓦剌軍隊的面前,沒有任何軍隊可以抵擋,眼看大明王朝的都城就將被攻破。城中大亂,人心惶惶。有的人建議立即遷都。這個時候前文說到的強人——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率領群臣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帝(也稱代宗),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畢竟大明王朝不能沒有皇帝。同時命令留守京城的各個將領防守京城九門,啟用石亨等將領,並對新皇帝說:“軍隊的事情,如果沒有效果,請斬下我的人頭。”

瓦剌大軍抵達北京城下,本來以為皇帝俘虜在手,明朝會不戰而降,但是明軍將士在於謙的帶領下嚴陣以待,而且在京城守衛上,于謙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來彌補兵力不足。史書記載:敵兵趕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砸得敵人哭喊一片。

相持五天後,也先對北京高大的城牆沒有任何辦法,再加上各地勤王的部隊即將到來,瓦剌只能撤退。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在國威喪盡的土木堡之變之後,于謙率領北京軍民上演了彪炳史冊、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大軍。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如果此戰失敗,中國歷史將會改寫,因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將無險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難保,大明王朝的國運也將被改變。在這場決定歷史的戰爭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採用了正確的軍事和外交方針,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一盤散沙、行將崩潰到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從滿天陰雲、兵臨城下到雲開霧散、破敵千里,大明帝國終於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蹟。

這個奇蹟的締造人正是于謙。當幾乎所有的人都對現狀絕望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當重任,挽救國家危亡。

寄語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