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爲什麼我越努力學習越差?」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決定人生高度的,究竟是什麼能力?

前幾天,看到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小米創業的故事。

雷軍在紀錄片裡說:8年前,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我打算一路走到黑。

於是,他帶著13名員工,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後,創辦了小米公司。短短7年時間,公司從零突破千億營收。

很多人認為雷軍的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時代風口,其實並不是。

他曾透露:“工作25年,我換過很多崗位,每個工作,都能做到行業巨擘的位置。”

早期做WPS,WPS一度成為下載量最多的辦公軟件;做金山毒霸,金山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殺毒軟件;做投資人,被評為全球創新領袖人物。

一個人如果能在不熟悉的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就是做到世俗眼裡的“優秀”,那麼他一定是掌握了某種規律,絕不是簡單的好運氣就能解釋的。

這種優秀基因,其實說白了就是學習能力。

雷軍在上大學時,一位老教授關於“學習力”的講座,對其影響頗深。

教授說:“把每一科目考100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怎麼學習。”

什麼都做不好的人,和什麼都能做好的人,差的可能不是天賦值和努力程度,而是學習力。

“我只是掌握了最核心的問題—學習力。所以,我能克服每個專業之間的差距,把握新的機遇。”

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不會學習的人,在被時代拋棄的焦慮感中,在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裡,忙忙碌碌,收穫的可能只是一事無成。

而像雷軍這樣學會學習的人,他們能很快摸清方法,掌握規律,並靈活使用在自己所在的領域中。

如果說學習力在工作上發揮的威力,過於間接和抽象,那麼每個上過學的人,體會更加深刻。

劉媛媛就是把學習力發揮到極致的人。

2014年,《超級演說家》冠軍選手劉媛媛贏得了在場所有評委的青睞。

  • 魯豫這樣評價她:“媛媛,你比我當年更棒。”
  • 陳建斌說:“劉媛媛不得冠軍天理難容!”
  • 連一貫犀利冷靜的樂嘉也被她的演講觸動:“不管今天的結果如何,你成功做到了讓很多人後悔。在你的身上有無限的能量。”

劉媛媛出身貧窮,父母沒文化,家裡兄弟姐妹多,全家只靠幾畝薄田生活。

初中時她的學習很差,總是墊底兒,成績穩定在排名180,全年級一共200人,但卻異想天開要考北大。

為了考北大,她每天早上五點,用一塊冰毛巾把自己弄醒,課上做筆記俠,課下題海戰術,連等公交都在背書。

結果錯過的題還是錯,背過的知識點還是忘。她很快反應過來,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接下來,她不在糾結於努力程度,而是更加關注學習方法:如何提高應試能力、怎麼合理規劃時間、怎樣快速找到做題規律.....

  • 三個月後,她成了年級第一;
  • 高考,從年級倒數考上重點本科;
  • 考研,從零基礎跨考以超分數線30分的優勢被北大錄取。

埋頭苦學的人,不一定比貪玩兒的人成績好;付出多的人,不一定就有等量的回報。

高考10年次次落榜的人,很可能和那個16歲的北大狀元,在智商上並沒有什麼差別。

凌晨五點起床背單詞的人,很可能和那個天天遲到的學生,在詞彙量上旗鼓相當。

成績好和會學習是兩件事,付出多少和回報多少也是兩件事。

在學習這件事上更甚,不管你現在是在應試教育下抱著書本苦讀,還是脫離象牙塔之後,試圖學習新知識,“不會學習”就是你的瓶頸期。

像劉媛媛這種從學渣到學霸實現逆襲的人,強悍的學習力就是強悍的競爭力。

努力這件事,人人都會,但是學習力這項能力,並非每個人都具備,而是需要後天的刻意練習。

從7、8歲開始,莫扎特便被公認為音樂天才,因為他具有辨別絕對音高的能力,這項能力每萬人之中僅有一人具備。

然而在2014年,心理學家Ayako Sakakibara卻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她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專業訓練,將24個普通小孩全部訓練成了具有絕對音高的人。

“學習力”這項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天賦的能力,同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專業訓練去有效提升的。

復旦校長楊福家曾說:能拉開人和人之間差距的,不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識信息,而在於迅速吸收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不只是在學生時代最重要的能力,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裡,都是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能力。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有太多這樣的時刻:

缺乏專注力,看書3分鐘,刷抖音半小時;

學習很努力用功,總是不出成績

既要工作又要看娃,時間根本不夠;

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一般,學什麼都不如別人快;

學到的東西很多,卻不懂怎麼應用起來;

學習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每個人都需要掌握這項能力。

無論你想學習各項工具技能,還是想快速出成績出成果,只有掌握了最基礎的學習能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突破自身瓶頸,讓付出真的有所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