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越努力学习越差?”你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决定人生高度的,究竟是什么能力?

前几天,看到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小米创业的故事。

雷军在纪录片里说:8年前,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我打算一路走到黑。

于是,他带着13名员工,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后,创办了小米公司。短短7年时间,公司从零突破千亿营收。

很多人认为雷军的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时代风口,其实并不是。

他曾透露:“工作25年,我换过很多岗位,每个工作,都能做到行业巨擘的位置。”

早期做WPS,WPS一度成为下载量最多的办公软件;做金山毒霸,金山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杀毒软件;做投资人,被评为全球创新领袖人物。

一个人如果能在不熟悉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就是做到世俗眼里的“优秀”,那么他一定是掌握了某种规律,绝不是简单的好运气就能解释的。

这种优秀基因,其实说白了就是学习能力。

雷军在上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关于“学习力”的讲座,对其影响颇深。

教授说:“把每一科目考100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学习。”

什么都做不好的人,和什么都能做好的人,差的可能不是天赋值和努力程度,而是学习力。

“我只是掌握了最核心的问题—学习力。所以,我能克服每个专业之间的差距,把握新的机遇。”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不会学习的人,在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中,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里,忙忙碌碌,收获的可能只是一事无成。

而像雷军这样学会学习的人,他们能很快摸清方法,掌握规律,并灵活使用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中。

如果说学习力在工作上发挥的威力,过于间接和抽象,那么每个上过学的人,体会更加深刻。

刘媛媛就是把学习力发挥到极致的人。

2014年,《超级演说家》冠军选手刘媛媛赢得了在场所有评委的青睐。

  • 鲁豫这样评价她:“媛媛,你比我当年更棒。”
  • 陈建斌说:“刘媛媛不得冠军天理难容!”
  • 连一贯犀利冷静的乐嘉也被她的演讲触动:“不管今天的结果如何,你成功做到了让很多人后悔。在你的身上有无限的能量。”

刘媛媛出身贫穷,父母没文化,家里兄弟姐妹多,全家只靠几亩薄田生活。

初中时她的学习很差,总是垫底儿,成绩稳定在排名180,全年级一共200人,但却异想天开要考北大。

为了考北大,她每天早上五点,用一块冰毛巾把自己弄醒,课上做笔记侠,课下题海战术,连等公交都在背书。

结果错过的题还是错,背过的知识点还是忘。她很快反应过来,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接下来,她不在纠结于努力程度,而是更加关注学习方法:如何提高应试能力、怎么合理规划时间、怎样快速找到做题规律.....

  • 三个月后,她成了年级第一;
  • 高考,从年级倒数考上重点本科;
  • 考研,从零基础跨考以超分数线30分的优势被北大录取。

埋头苦学的人,不一定比贪玩儿的人成绩好;付出多的人,不一定就有等量的回报。

高考10年次次落榜的人,很可能和那个16岁的北大状元,在智商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凌晨五点起床背单词的人,很可能和那个天天迟到的学生,在词汇量上旗鼓相当。

成绩好和会学习是两件事,付出多少和回报多少也是两件事。

在学习这件事上更甚,不管你现在是在应试教育下抱着书本苦读,还是脱离象牙塔之后,试图学习新知识,“不会学习”就是你的瓶颈期。

像刘媛媛这种从学渣到学霸实现逆袭的人,强悍的学习力就是强悍的竞争力。

努力这件事,人人都会,但是学习力这项能力,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而是需要后天的刻意练习。

从7、8岁开始,莫扎特便被公认为音乐天才,因为他具有辨别绝对音高的能力,这项能力每万人之中仅有一人具备。

然而在2014年,心理学家Ayako Sakakibara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专业训练,将24个普通小孩全部训练成了具有绝对音高的人。

“学习力”这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天赋的能力,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训练去有效提升的。

复旦校长杨福家曾说:能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不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信息,而在于迅速吸收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只是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都是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这样的时刻:

缺乏专注力,看书3分钟,刷抖音半小时;

学习很努力用功,总是不出成绩

既要工作又要看娃,时间根本不够;

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一般,学什么都不如别人快;

学到的东西很多,却不懂怎么应用起来;

学习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这项能力。

无论你想学习各项工具技能,还是想快速出成绩出成果,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突破自身瓶颈,让付出真的有所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