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流域,和很多來自遠方的想象不同,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經濟社會,都並非靜止不變。事實上,過去的十多年裡,深處中國西部的怒江流域,已迎來歷史上少有的鉅變。這種變化,得益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得益於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當然,也得益於怒江流域的自然和文化資源。

此外,這種變化,不僅是時間維度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怒江上游、下游,也因為各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不同,在過去的十年,儘管都在變化,但卻有著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故事。今天,今日君為大家推薦由攝影師黃志堅拍攝的怒江2007-2017年對比照,看看他鏡頭下的怒江十年。

十年前,聽說怒江要建十三級水電站,擔心以後再也看不到它的原始面貌,於是和朋友決定走一趟,以記錄它的現狀。我們從北到南,沿江拍攝,拍完以後,我們就此做了一份報告。十年後,也就是2017年,我又重走了一遍怒江流域,找到了許多10年前的拍攝對象和拍攝角度,做了許多個案的對比。

兩次拍攝怒江流域,印象比較深的是,自然地理條件對人的影響太大。怒江上游地區,山高谷深,可耕地稀少,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困難;而怒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耕地充足,氣候舒適,農業條件優越。沿江而下,面對大自然的賜予,人的情緒會隨著地理的轉換而變化;而十年後的重訪,更是增添了許多時光的感慨。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第一灣,上圖是2007年,下圖是2017年。在人類活動的地方,10年變化劇烈,但在大自然中,10年的變化微乎其微。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比畢裡,同一個村莊,2007年(上圖)與2017年(下圖)。民居變化的原因,與扶貧政策密切相關。據我瞭解,政府政策是每戶建房補貼8萬元,還可以免息貸款8萬元,20年還清。除了提供貸款,政府也提供統一的建築樣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卓瑪的24歲與34歲。卓瑪,藏族,天主教徒。怒江中上游,多種宗教並存,每逢佳節,不同宗教的一群人,穿著五六種民族服裝,圍著唱歌跳舞。卓瑪的舅舅是丙中洛郵遞員,很出名。在他的帶領下,卓瑪的媽媽,以及其他十來個兄弟姊妹,搬到鄉鎮發展。2007年時(上圖),卓瑪是教會里的陽光女孩,大家都很喜歡她;2017年(下圖),她成了公務員,在貢山縣工作,拍攝時,響應政策,懷了二胎。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貢山縣城,2007年,交通要道上一塊宣傳民族團結的招牌,上面寫著:“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左側)。

10年後,在同一個地方,還有一模一樣的宣傳語。所不同的是,標語製作更精緻,並且為了順應怒江州發展旅遊業的大方向,在宣傳牌底部加建了一個基座,上面寫著“三江明珠,中國貢山”。另外,10年後,標語的四周,新建起了很多洋樓。(右側)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貢山縣城,傈僳族婦女餘妹花,上圖,53歲,下圖,63歲,拍攝地點是她一直居住的家中。2007年,我們在江邊看到穿著普通勞動衣服的她,給她拍照後,受邀進入她家。到她家,她立即換了一套民族服裝,坐在電視機前給我們拍。十年後,她老了,腿腳不便,我提議她換民族服裝,她說不想換了。家裡的變化,最明顯的是電視機,而窗外,以前是平房,現在是樓房。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福貢縣架科底鄉,李春芳的7歲(上圖)和17歲(下圖)。李春芳,傈僳族,天主教徒,賣水泥的鋪面老闆。十年間,從山上搬到公路邊,她的家庭,做起生意,蓋起了漂亮的小樓。最鮮明的對比是,她的伯父早年帶著全家去了緬甸謀生,如今伯父的兩個孩子卻回來在她家的水泥店打工。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上圖是2007年,下圖是2017年。十年時間,隨著公路交通以及經濟的發展,沿著公路,樓房林立,變化劇烈。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瀘水市古登鄉,上圖是市鎮一角的石棉瓦房,10年後(下圖),在原址新建了一座樓房。沿著怒江自北向南,抵達古登鄉,我們看到一種蓄勢待發的姿態。石棉瓦房,是外來生意人臨時居住點,說明這座小鎮,10年來經濟都很活躍。而且,這裡的賓館也超出了一般鄉鎮水平;有一家卡拉OK廳,叫“不見不散”。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州瀘水市大興地鄉維拉壩街,2007年(上圖),河灘邊是大片水田,2017年(下圖),這裡正在建設一個小鎮,媒體報道說,這裡是易地扶貧搬遷的選址。據說,這裡還要建設成旅遊小鎮,而傳統單一農業(水稻),變成了多樣化種植。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2007年(上圖),正在修建橫跨怒江的杭瑞高速大橋。2017年(下圖),高速路早已修通,橋下據說要投資一個水上樂園。這裡是水果之鄉,農業條件得天獨厚。橫貫東西的杭瑞高速修通後,更是讓這裡大量的經濟作物,得以快速發送到全國各大城市。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保山市龍陵縣碧寨鄉,上圖,田玉清,30歲,田玉清女兒,三個月;下圖,田玉清,40歲,女兒10歲。田玉清的丈夫是漢族。十年前,碧寨鄉主要種普通的農作物和一部分烤煙,沒有更多選擇。十年間,田玉清家,承包了一塊地,剛好可以挖魚塘,養鯽魚、羅非魚,供應給餐館,也同時做魚莊。在經濟發展大潮中,田玉清抓住了機會。

在重訪式拍攝中,有兩個難點:

一個是找回相同的人和地點,另一個是挖掘畫面表面之外更深入的內容。而它的意義,簡單說,就是用圖像進行對比,來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的鉅變。某種程度上,這種方式,很適合當下時代。

十年的變化,很明顯,可以從橋上那個小女孩說起。2007年,她7歲,我們看到她站在橋上,面色憂鬱,就拍了。回去後整理照片,挑出來做進我們的小冊子。

10年後,我再到怒江,就想重拍她。當時拍攝,並不留意她的信息,只記得是福貢人,傈僳族,家裡條件不太好,住在山上。重訪時,找到了很多人,最後通過她的同齡人,認出她來。這時她家,已經搬到公路邊,開了一個賣水泥的鋪面。

找到她,起初擔心我們是壞人,她的記憶也模糊,只記得10年前有一個老外(我的同伴)來過,給她拍過照。她同意拍攝後,我們又找當時拍攝的橋——這裡的橋大同小異,找了幾處,終於找到。在小姑娘的家裡,我們聊了很多,她給我們講了她家的變化,她的宗教信仰,以及因為修路,面臨的搬遷和生活環境的鉅變。

黃志堅,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攝影師,策劃設計師。曾做過中學老師,當過兵,做過廣告人、設計師、雜誌編輯、圖片總監。曾受邀參加由英格蘭藝術委員會、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及倫敦政經學院舉辦的藝術與生態研討會。團隊作品曾參加廣東三年展、連州國際攝影節、深圳香港雙城雙年展及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個人作品曾展覽于波蘭國際藝術中心,並在《城市中國》《城市畫報》及英國《RSA JOURNAL》等雜誌發表過部分作品。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時光殘忍,十年,女孩變姑娘、姑娘變婦人、婦人成老嫗。時光溫柔,十年,景仍在,人可覓。

怒江的女兒和光影的故事(2007-2017,值得收藏的珍貴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