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是山东省的一种舞蹈艺术,属民间鼓子秧歌,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

(渊源)

“柳林花鼓”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冠县柳林镇一带,相传起源于梁山好汉为搭救卢俊义,化妆成民间艺人攻打大名府的传说,后人将这一故事化妆扮演,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在当地流传。

“柳林花鼓”为娱神的表演活动,活动地点是每年四月临清的碧霞宫庙会。这个庙会是临清周边数百里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年自农历三月三十日开始,到四月底结束。庙会头一天,临近九座大庙的舞队抬着本庙的神像同时出动,举行“接驾”仪式,然后进行游街表演,称之为“泰山奶奶出行”;自四月初三连续表演三昼夜,谓之“奶奶进驾”;最后一天的表演则叫做“送驾”。

在这一连串的表演中,既为感谢神灵,又为祈求丰年。表演时,舞队前有“插路灯”,后有本庙供奉的神像,而后跟随舞队。舞队的“头行”是“扛箱子”,抬着“奶奶”的“嫁妆”,“二行”是“架鼓队”,“三行”便是“柳林花鼓”,随后才是高跷、龙灯、狮子、花船、渔家乐等各种民间舞蹈。

(形式)

“柳林花鼓”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全队为固定的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伞头1人:吴用,为全队指挥;头鼓2人:刘唐、李俊;二鼓2人:柴进、花荣;头锣2人:孙二娘、扈三娘;二锣2人: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2人:武松、鲁智深;老鞑子1人:宋江;憨小1人:燕青;京妈妈1人:金小姐(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所救之女,特来帮忙)。其中头锣、二锣、京妈妈5人为男扮女装。另外,这14个人物还分为“内角”和“外角”,以伞头为先锋,头鼓、二鼓、头锣、二锣为内角,两个和尚、老鞑子、憨小、京妈妈为外角。表演时,伞头持伞,头鼓、二鼓挎长带腰鼓,头锣、二锣提小锣,和尚拿棒槌,其余三人持鞭。

“柳林花鼓”的鼓最具特色,鼓带特别长,舞者挂于右肩,鼓则垂在左膝下,无论舞者如何翻、跳、打、扑、转,鼓总是紧贴于小腿部,而舞者就在这些剧烈的动作中有节奏的击鼓,堪称绝技。“柳林花鼓”的舞蹈动作带有很浓的武术风格,整个表演由“武场”的舞蹈和“文场”的演唱组成,称为“文武秧歌”。武场只舞不唱,文场只唱不舞。柳林花鼓的演唱基本上和《大名府救卢俊义》无关,曲调也比较庞杂,其演唱的曲调有《绣帐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爷爷儿出来吱呀呀》(爷爷儿为当地对太阳的俗称)《河南有个王员外》等。人数固定,角色固定,每个人的表演套路也非常严格,演出时缺一人不可,少一人不行。舞蹈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演员需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演唱则属于朴拙的原生态唱法。

(特色)

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表演

“柳林花鼓”风格独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艺术价值重大。它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长带鼓”长至膝间,跳起来快如疾风,在剧烈的扑打转跳中,鼓不离腿,且敲击有节奏,堪称绝技,实属罕见。二是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分文、武场,武场只舞不唱,文场只唱不舞,演唱曲调庞杂。三是人数固定,为14人,每人都有固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动作技巧,表演套路非常严格,演出时缺一人不可。四是舞蹈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是舞蹈和武术的融合。五是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唱词中充满了当地百姓的俗词俚语,对于研究当地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生存发展之路对于研究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曾一度兴盛。1953年,“柳林花鼓”队代表当时的堂邑县(当时柳林属堂邑县建制)参加“华东民间艺术会演”获一等奖,被授予“文艺向导”锦旗一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亲自设宴款待全体队员。随后,又参加“祖国亲人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从此名声大噪。

此后,“柳林花鼓”一直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1992年,“柳林花鼓”队在聊城“海峡杯”表演赛中获大奖。目前,“柳林花鼓”仅存于柳林镇柳林村,其他地方至今未发现有掌握此项技艺者。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