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边塞军旅诗一直是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题材,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边塞军旅诗,也涌现出不少的边塞军旅诗人,如大家熟知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王翰、范仲淹,诗中的豪情壮志令人热血沸腾,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等的洒脱率性,何等的壮怀激烈。边塞诗中所见的壮美山河,苍凉雄浑,星光熠熠,黄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何等的雄壮瑰丽,何等野性大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壮美肃穆中的萧杀之气顿显,宏达的边塞山城和形式与孤寂神伤的戍卒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不仅唐宋有优秀的边塞军旅诗人和诗词,明末也有一位进士,不畏强敌,辗转多地,为残存的南明政权拼尽了最后一丝热血。他就是张家玉。

张家玉,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南明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诗人生于公元1616年,恰逢建州女真建国号清,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家玉赴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国有危难,忠贞之士必出。公元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明朝崇祯帝景山自缢殉国。大明江山和社稷在天灾、人祸和经济崩溃等多重暴击下终于轰然坍塌。福王在南京建政,南明开始延续。孙家玉南下投奔,先后在弘光、隆武、永历等任职,终于国事,曾随隆武帝征江西,解江西抚州之围。后回乡组织团练乡村勇,屡次与清军作战,多有俘获和战功。公元1647年,张家玉在家乡与南下的清军李成栋大战于增城,最终家人都为国捐躯,张家玉身负多处伤,宁死不屈,力竭投塘而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可谓满门忠烈,精忠报国。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军中夜感》

明代: 张家玉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前两句以写景为主,烘托了整个战场的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阴风阵阵,天地哭号,西风烈烈,冷月无声,折戟沉沙,战场上一边狼藉,尸骸遍野,旗帜歪斜,萧杀肃穆的景象。这两句将经历大战后战场上的情景描写的十分宏达和悲凉,双方的人马杀得天昏地暗,风云为之变色,那一个个倒下的兵士是多少人心中的牵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两句的铺垫用来描述当时战场的环境,战后余生,心有余悸,没有温情,没有合作,没有信念,有的只是杀戮,只有残肢断臂,只有无尽的哀伤。这两句与南宋文天祥在赣州兵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如出一辙,国逢危难,山河变色,星空昏暗,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后两句由写景到抒情,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内心浓浓的爱国情怀。马革裹尸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典故,说的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为国征战,战西羌,平南蛮,攻海南,抚波平,功高却不被封侯,仍然一心为国,临死时对子女说,男儿就应当战死沙场,壮烈为国,而不是学小儿女一般老死在病榻上。其忠诚可见一斑,大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壮志。

在国家危难之际就应当马革裹尸,为国尽忠,而不应过多考虑自身。人虽然死了,但是终会流芳百世,汗竹生香。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在竹子上写字,需要用火烤竹子,留下一阵淡淡的竹香,这里代指史书,表达诗人对战死的一种豁达和坦荡,为国战死沙场,也是一件英雄之事,虽死犹生,不枉为人。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读完张家玉这首诗,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人生一世,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而诗人却以进士的身份希望力挽狂澜,拯救危难的国事,壮烈身死,终于泰山。这首诗没有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轻松洒脱,没有君王“腰横秋水雁翎刀,我为将军解战袍”的高光荣耀,没有岳飞“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的且以轻松,有的只是如文天祥一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天昏地暗,风云变色,象征诗人自己前途的凶险,但诗人却不管不顾,宁愿生死许国,也不愿苟活续命,为国为民,不得不宁人称赞和佩服。

一首好诗就像一个好朋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精神,张家玉这首诗不仅宁人心生敬仰,让我们透过几百年的历史迷雾,寻找到危难之际那忠诚为民,一心报国的仁人义士,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和追随。

南明的一位爱国将领,文武兼备,岭南出人杰,美名留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