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為什麼城市居民熱衷於參加馬拉松?

馬拉松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提供了難得的公平與激情。馬拉松的起點是公平的,無論參賽者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年齡長少,都要從跑步菜鳥開始進階。馬拉松的過程是公平的,每天、每週、每月、每年的跑步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你是輕鬆樂跑的5公里選手、健身自律的10公里選手,還是挑戰半馬、全馬的選手,是拼盡全力的關門型選手,還是時時監測配速心率、不斷追求個人最好成績(Personal Best)的嚴肅跑者。

馬拉松的快樂和成就感是多維的,體弱心怯者通過它發現力量並漸漸強大,生活失落者通過它體會成功並重拾奮鬥勇氣,事業成功者通過它感悟長程競爭的實力與心態,緊張焦慮者釋放汗水同時也放鬆神經。除了健康之外,每個人都有另一些奔跑的原因和動力,並都能在奔跑中發現更有力量、更有信心與勇氣、更值得自我欣賞與讚美的自己。距離、時間、速度、步頻、心率、個人最好成績(Personal Best)等跑步指標因其較強的可比性成為跑步愛好者的通用語言,人們可以輕易跨越時間與空間障礙進行縱向與橫向比較,準確掌握自己的進步程度、競爭表現。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城市為什麼熱衷於舉辦馬拉松?

城市需要事件、儀式、傳統和活力,官員需要政績、平臺、鏡頭和晉升,商人需要合同、份額、贊助和利潤,跑者需要舞臺、新鮮感、聚會和讚美,馬拉松這一運動很好地滿足了各方的需求。城市不僅需要高樓大廈的繁華,還需要菜市場、便利店的市井與煙火,需要電影院、燒烤店,需要圖書館、體育館,需要音樂會、狂歡節,也需要馬拉松,所以馬拉松在國際上是很多大型城市的標配。

中國這幾年馬拉松運動的迅速升溫,除了上述馬拉松本身對於城市活力與市民幸福感的提升之外,政治上還得益於新一屆政府領導班子對於體育運動產業的空前重視;技術上得益於智能手機和微信等社交類APP的迅速普及;社會文化方面則源於對生命價值與健康生活的再定義。同時,令人緊張焦慮的城市生活壓力亦需要找到恰當的發洩方式。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馬拉松是如何對經濟發展起作用的?

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經濟的直接拉動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酒店、餐飲、購物、旅遊、交通等方面。大多數城市馬拉松的賽道都會經過城市主要區域和代表性景觀及建築等,參加人數、參觀人數及受到比賽影響的人數都非常多。因此,馬拉松也成了理想的品牌贊助對象和廣告載體,不僅北馬、上馬等知名馬拉松賽事吸引著國際品牌冠名贊助,就連一些新興的中小城市所舉辦的馬拉松也能得到很多商家的青睞。

馬拉松熱直接拉動了社會對體育服裝和運動器材的需求增長,帶動了體能訓練、運動營養、運動醫療與康復、專業媒體、救助保障等一系列互補性市場的發展,這些市場會迅速地細分或重新定義。運動興趣和體育精神的養成,直接驅動了跑者向其他運動領域前進的步伐。“馬拉松是起點,越野跑是歸宿”是很多跑步愛好者的成長路徑,大量馬拉松選手進入了越野跑和鐵人三項等運動領域,更進而愛上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很多運動達人都是由最簡單的跑步開始運動之路的。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如何避免“一場馬拉松癱瘓一座城”?

馬拉松賽道上的猝死事件每年都有多起發生,令人惋惜,但總體來說,馬拉松仍算得上是最安全的運動。目前,馬拉松熱潮正盛,一些平時疏於鍛鍊的跑者也會受到鼓舞參賽,挑戰超出自身能力的距離或速度,增加了賽道意外事件的發生概率。當馬拉松由時尚迴歸於生活常態、由社交炫耀迴歸於普通健身選項之一後,人們的參賽心態和能力也會有所改變。

馬拉松賽事對於城市經濟、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促進是毋庸置疑的,但顯然也會對城市日常生活形成干擾和影響,部分市民的不理解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抗議也不足為奇,多元而非處處統一本來就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來源。如果一座城市缺少運動基因與傳統、缺失運動精神與文化、缺乏運動設施與活動,同時又沒能與市民就馬拉松的意義與交通管制等措施安排進行有效溝通,市民就會視馬拉松為與己無關的城市鬧劇。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馬拉松是大城市的專利?

馬拉松不是大城市的專利,雖然大城市的馬拉松賽事通常規模更大、更有影響力,但從舉辦的便宜性、對城市生活的積極影響、當地居民響應的熱情與深度等方面看,中小城市甚至城鎮辦賽更有條件優勢。

各地的馬拉松賽事之間並不應是爭奪影響力、贊助商,也不是參賽選手單純的競賽活動,而應是時間上協調、特色上互補、氛圍上響應、規模上匹配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運動文化、健身習慣的普及與深入,共同推動區域經濟與活力的發展。所以,沒有哪座城市是不適合舉辦馬拉松的。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他山之石,如何借鑑國外城市馬拉松?

首先,城市綜合管理能力是賽事水平的基礎保證。馬拉松賽事距離長、覆蓋面廣、涉及部門及參與人數多,是對城市管理能力的綜合考驗。除了需要專業賽事公司的設計與執行外,還需高效調配交通、安保、醫療、宣傳、餐飲等各領域的資源與保障能力,能力不足也許會造成虎頭蛇尾的效果。始於2007年的東京馬拉松組織工作之精細完備廣受讚許,而早之26年的北京馬拉松卻飽受垢病,凸顯了兩地在賽事認知和綜合管理能力上的差距。

其次,立足本區域,強調賽事特色。美國海軍陸戰隊馬拉松威武雄壯;法國波爾多紅酒馬拉松活潑歡快;日本東京馬拉松的組織與執行堪稱完美;被稱為“三八線”馬拉松的韓國鐵原DMZ國際和平馬拉松兼有凝重與輕鬆。42.195公里的馬拉松距離相同,但賽事特點卻各有不同。

最後,注重傳統儀式感,打造全民嘉年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多地馬拉松賽事多次發生過暫停、取消、延期或提前、賽道頻繁變更等情況,參賽選手和市民常常無所適從,也很難構建起傳統儀式感。與之相對應的是,幾乎萬人空巷、萬民狂歡的城市馬拉松之祖波士頓馬拉松於每年的愛國者日舉辦,120多年來從未因天氣等原因改期,即便是2013年的爆炸事件也沒能阻止這一賽事的如期舉辦。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馬拉松如何成為國內城市發展新名片?

第一,重視綠地綠道等城市健身場地及設施的規劃建設,提高市民健身意識,培養市民對馬拉松的真正熱愛。

第二,獲得市民的理解、認同、支持並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沒有觀眾、缺少加油助威聲的馬拉松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第三,認識到馬拉松是應廣泛參與的群眾體育賽事,而非官員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改變一些賽事中花費大、效果差的面子工程。沒必要動輒設置高額獎金,邀請國際知名選手參賽,一番熱鬧,人走街空。

第四,有專業意識和契約精神。尊重賽事運營本身的規律,市場操作為主,行政保障為輔,逐步減少賽事對財政投入的依賴。

第五,勇於探索,敢於承擔。馬拉松運動方興未艾,同時也存在著賽事運營管理經驗不足、各方能力尚待提升、運動員和市民的賽事參與成熟度不高、偶有賽中猝死等問題,地方政府應有大視野、大格局,跳出賽事看待賽事,借勢馬拉松熱潮,推動城市文化與體育運動的健康協調發展。

城市馬拉松:拉動經濟增長新渠道?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系副教授

文章選自《鳳凰品城市》2018年7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