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人」和「民」的含義有何不同?

先秦時“人”和“民”的含義有何不同?

“學而篇”第五章有“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在這裡的“人”和“民”是分開使用的,他們有什麼區別嗎?人,廣義地講是指所有的人,狹義上指的是士大夫階層。這一章的“人”特指官員。在先秦時期,“人”和“民”是有區別的,“人”是指士大夫階層的官員,“民”是指百姓。

節用而愛人。一國之君,雖然富有一國財,但是也不可以奢侈。雖然貴居士大夫之上,更應該謙和虛心,不可以驕慢,對待屬下要有一顆“愛人之心”。而一個鋪張浪費之人,是不會體貼下屬的,所以“節用”,即節約用度,是“愛人”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國之君愛護自己的臣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你是否是一個節儉之人。的確,一個奢華無比、暴殄天物的國君,完全不會體諒百姓的疾苦,更談不上什麼愛心了。這裡用“愛人”而不用“愛民”,是說一國之君很難直接接觸生活在最底層的“民”。因為孔子所在社會禮崩樂壞,社會風氣崇尚名利,富貴者鮮有人“節用”,官民之間完全是一種盤剝關係,這種來自國君的自上而下的“愛”也只能是空談。歷史上,凡是出現盛世,其國君都是敬事守信之人,其行為都是節用愛人的。“節用而愛人”意思是說:減省日常生活的用度,就會建立起與大臣們的愛護關係。

民,在《說文》中,意思是“眾萌也”,也就是眾人萌萌無知的樣子。其本義是指奴隸,引申為百姓。 古代根據職業將“民”分為四種,即:士、農、工、商。《春秋穀梁傳•成公元年》記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人認為這個次序並無隱含社會高低之義。在《荀子•王制篇》亦有“農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日知錄》曾說:“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指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最先將訂下“士農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意思是說,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使民以時。使,管理。民,百姓。以,順應,按照。時,天時。使民,就是管理老百姓。作為一國之君如何考慮你所管理的老百姓呢?那就是“以時”。“使民以時”的意思是說:管理百姓方面要順應天時,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的確如此,治理國家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作為老百姓他們的要求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能安逸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