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人”和“民”的含义有何不同?

先秦时“人”和“民”的含义有何不同?

“学而篇”第五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的“人”和“民”是分开使用的,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人,广义地讲是指所有的人,狭义上指的是士大夫阶层。这一章的“人”特指官员。在先秦时期,“人”和“民”是有区别的,“人”是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员,“民”是指百姓。

节用而爱人。一国之君,虽然富有一国财,但是也不可以奢侈。虽然贵居士大夫之上,更应该谦和虚心,不可以骄慢,对待属下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而一个铺张浪费之人,是不会体贴下属的,所以“节用”,即节约用度,是“爱人”的基础。也就是说,一国之君爱护自己的臣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你是否是一个节俭之人。的确,一个奢华无比、暴殄天物的国君,完全不会体谅百姓的疾苦,更谈不上什么爱心了。这里用“爱人”而不用“爱民”,是说一国之君很难直接接触生活在最底层的“民”。因为孔子所在社会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崇尚名利,富贵者鲜有人“节用”,官民之间完全是一种盘剥关系,这种来自国君的自上而下的“爱”也只能是空谈。历史上,凡是出现盛世,其国君都是敬事守信之人,其行为都是节用爱人的。“节用而爱人”意思是说:减省日常生活的用度,就会建立起与大臣们的爱护关系。

民,在《说文》中,意思是“众萌也”,也就是众人萌萌无知的样子。其本义是指奴隶,引申为百姓。 古代根据职业将“民”分为四种,即:士、农、工、商。《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人认为这个次序并无隐含社会高低之义。在《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思是说,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使民以时。使,管理。民,百姓。以,顺应,按照。时,天时。使民,就是管理老百姓。作为一国之君如何考虑你所管理的老百姓呢?那就是“以时”。“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说:管理百姓方面要顺应天时,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确如此,治理国家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作为老百姓他们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能安逸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