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图画书创作是一件有趣但绝对不容易的事情。作者和策划人之间的关系看似美妙,个中滋味、曲折、兴奋以及碰撞只有身处其中的作家(画者)和策划编辑能够体会。此次,我们特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背对背讲一讲她们经历的那些有趣的、无奈的、奇特的、相爱相杀的,属于这本书的创作故事。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李明淑(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副社长)

张宁的处女作《乌龟一家去看海》是在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慢慢诞生的,最初张宁并没有想过把这个故事变成图书出版,但是她的朋友们很喜欢她用布缝的故事,就鼓励她去出版社投稿,于是张宁就试着将稿件投给了我们。最开始,张宁的故事和画面都还很不成熟,但是那独特的布艺表现手法和温馨的故事内核打动了我们,我们就尝试着和张宁一起不断地修改和打磨这个故事,直到成书为止,断断续续经过了大约两年时间。虽然最终的样貌仍有些青涩,但至少达到了一本合格图画书的要求,也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可,入选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单、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出版至今约1年半时间,销量已经突破了2万册。

在创作《乌龟一家去看海》的过程中,张宁就已经有了将王小波的名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改编成图画书的想法,她本人就是王小波的粉丝,在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时,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王小波,想到了这篇深刻而又幽默的王小波杂文代表作。虽然王小波的原作中有许多孩子无法理解的背景和描写,但我们都觉得,那只特立独行的黑猪的形象以及“不被他人和生活设置”的精神内核,是孩子能够理解和喜欢,并且需要的。所以,这次的选题也是非常顺利地确定下来。

但如何改编却是一个难题,王小波的文字和思想都非常独特而深邃,要改编,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甚至招骂的事”。张宁的初稿将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写了进去,篇幅足足有王小波原著的2倍多。后来,经过我们和张宁一起反复地讨论、修改、调整结构几十遍,将叙述的视角集中在小黑猪的成长和出走过程,才精简到现在32页内文,1200字左右的篇幅。而在文图初稿出来后,我们又找了许多研究图画书的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又进行了数轮修改,最终才定稿。

可难题还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该书独特的布艺创作手法,如何将原稿的色彩、纹路、针脚等尽可能地还原到纸张上,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前前后后花费了足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和印厂来回调试样张,光是打样用掉的纸张费用就有七八千元,后来印厂负责调试样张的经理甚至跟我们哭诉说,因为给我们调试样张用了太多纸,他打样的权限都被暂停了。但是,付出还是有回报的。最终印出来的图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稿的细节,可以清楚地看出布纹和针脚。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可以说,原创图画书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步都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选题是否有独创性、是否符合读者的需要;文字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与审美;画面是否能够和文字一起讲述好故事;印制是否能够很好地还原原稿的色彩与笔触;营销是否能够传达出原书的价值、是否能很好地到达目标读者……

但是符合不等于迎合,作为编辑,应该尊重作者自身的想法以及创作特色,这是合作的前提,编辑需要帮助作者做到的,一是理清思路,包括作品的逻辑线索、内容结构、思想内涵等;一是让作品的文字、画面和内容更好地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我们在编辑《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作者理清楚故事的结构和逻辑,将原本8000字的初稿,逐步缩减到1200字,并安排好每一页应当放置的画面。其实说服作者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意见,理由是否充实;其次要以平等坦诚的态度去和作者交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那样想,然后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大多数作者都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加完美,所以只要你的意见合理,多数情况下,作者还是能够接受的。

当然,合作想要顺利,从选题阶段开始就需要用心选择和磨合。一个选题你能不能做,其实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你需要去理解这个选题究竟是讲了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不是有一个或者几个和其他作品不一样的独特亮点,它是不是能够打动你,是不是读者需要的,你和你的机构是否有能力去操作它……但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其实还是,它是否打动你,让你愿意去出版。如果一个编辑对自己编辑的图书毫无兴趣,那就很难做出一本好书,也很难和作者进行很有效的交流沟通。

但是作为一名儿童图画书的编辑,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观念与能力。我们创作出版图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有好书读,有喜欢的书读。

其次是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理解能力。儿童文学包括图画书,事实上包涵了人类生活于世上,所有方方面面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图画书要打下的是孩子一生的基础。如果图画书编辑不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理解能力,就很可能会限制原创图画书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读图能力、审美能力及对图画书整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则是图画书编辑需要掌握的特殊而重要的能力。这非得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编辑实战经历才能够掌握。我们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摸着石头过河中,而这也是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出版现状。要想达到成熟阶段,无论是编辑、作家还是画家,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不断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成长。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的原创图画书是采取全渠道供货,并根据图书和作者的特点,确定重点的图书营销渠道。比如彭懿老师擅长讲演,在推广他的图画书作品时,就会注重多安排高质量的巡讲活动。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因为家庭和个人原因,无法进行各地巡讲,在进行营销宣传时,就会多注重网络和社群渠道,以及传统媒体的渠道,同时开发一些符合该书气质的周边。比如,以书中特立独行的小黑猪的元素制作精美的帆布袋,配合张宁已出的两本图画书在团购渠道进行团购;比如,与新媒体合作,进行新书品读会的多平台直播;积极参加各种图书推介活动、童书奖项评选,以及媒体和专家的专访与推荐等,有节奏、长时间地保持图书的曝光度。

文编常常“不理”我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张宁(图画书作家)

不管相信与否,我觉得很多事情的发生,除了必然性之外,还常伴随着偶然性。我在2013年就做好了《乌龟一家去看海》的初稿,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怎么联络出版社,以及联络哪家出版社。在那年的北京国际书展的最后一天,我把稿子投给几家出版社,其中一家是企鹅出版社。几天之后我收到了企鹅出版社苗辉老师的邮件,约我见面。见面时,她表示很喜欢乌龟这本书,企鹅当时没有出版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先例,但是她可以将这本书推荐给她认为合适的其他出版社。在2013年秋天的一天,我接到接力出版社唐玲老师的电话,约我到接力社见面。苗辉是《乌龟一家去看海》这本书的红娘,我始终记得。

其实不论是《乌龟一家去看海》,还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都创作于自己成为妈妈之后,都是我对孩子观察与关怀的结果。乌龟的创作之初始于我自己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而随着他的逐渐长大,我认识到,他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以及思考能力,已经从最初的对世界全面吸收养分的阶段,过渡到一个与自我意识结合,有分辨能力的时期。我经常发现他与我小时候的不同之处,由发现进而接受再到欣赏,这一过程印证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所说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我愿见他的生命开出不一样美丽的花,希望他未来能成为一个有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的人。

这一想法让我想起王小波的那篇著名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改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内容深度上来看,肯定不能与原著相比。这一尝试其实也和我做妈妈之后,陪孩子读了一些图画书,并且看到在众多图画书中,很少有涉及这种鼓励反叛精神的图书。我觉得这种反叛单一保守价值观的精神,其实应当在孩子童年时期让他们看到,因为之后人的一生会被旧有思维模式重重包裹。这种契合孩子天性的东西,原本就容易被他们接受。再变相套用罗素老先生的精神,孩子们应该看各种各样,体现多种价值观的书。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带着这一想法,我做了几张图。那时,乌龟一书还正在与编辑们磨合,在不断修改、补图的过程中,乌龟画面的细腻以及修改过程的繁琐,让我非常渴望将小猪这本书确定为一个具有男孩子活泼阳刚一面的风格,做了几幅图之后带给明淑和唐玲看,她们都喜欢。明淑建议我先把故事写好,于是在乌龟一书来来回回修改的间隙,我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改写完毕。

我习惯让自己先尽情地铺陈故事,把它当做一个短篇小说去写,写完之后这个故事有8000字长,而王小波的原文是2000字左右,明淑和我一起将这8000字的故事一遍遍地删减。我其实记不清改了多少遍,记得在后期,文编徐超和我把已经大致成型的稿子又改了十来遍。在修改文字的过程中,徐超和我常常互不相让,有点儿像两军协同作战。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我比较直接,他改完的,我说不行,我改好的,他如果不同意就常常不说话,不理我了。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我觉得让任何一方妥协都不是好的处理方式。这时我就一遍一遍地读,如果是修饰成分,去掉也不影响文字意思的,那我就把它删掉,明淑在最后关头常常一句话“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偃旗息鼓,握手言和了。这一过程,双方都是为了全书考虑,都希望它能够表达得当,只是我们对文字各有各的偏好。此时,只需记得罗素老人家那句话就好了。

其实小猪的故事原本可以不用这个书名,它自己的故事体系比较独立。因此在初期,明淑和我商量书名可以叫另外的名字,因为涉及原著授权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王小波的书迷,我还是很坚持,从朋友那里要来李银河老师的联系方式,曲曲折折得到了这篇文章的改编权。

这本书中,除了主角小黑猪之外,还有一个小主人公,就是小麦。小麦的名字是我孩子的小名,但是我对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满意,因为熟悉王小波小说的人都知道,他书中很多主人公的名字都叫王二,我曾经想把这本图画书里小主人公取名叫做王小二或者王二小,但是明淑不同意,她认为那样的名字与如今时代不符,还是小麦合情合理。这个名字一直是我心底放不下的一块东西,名字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它与王小波原著的血缘关系因而疏远了,这是我所在意的,希望未来可以想出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连接它与原书的距离。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美术上的风格和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版画相似,如果再往前追,它和早期人类岩画也有共通之处。这一造型艺术其实有别于我们学院艺术,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宫廷美术、宗教艺术、文人画等艺术造型原则,它与民间美术中的观念造型有更多的血缘关系。我在做母亲之前,曾在汉声杂志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对民间美术的造型法则有相对多一些的接触。这种观念造型不讲究线条表达的准确,更多的是意会,有时又有些抽象。它与学院艺术造型一阴一阳构成了我们美术面貌的丰富,我愿意将这阴的一面在我的书中有所表达。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民间美术的滋养,形成了这本书在画面造型上的风格;选取布艺形式,是我个人的喜好。而且布艺本身根植于传统民间美术这一土地,我也希望它能以图画书为载体,让孩子们见到。这本书与乌龟那本在布艺形式上大致相似,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乌龟那本少用对比色,相对更多地将诸多不同色调的蓝色布料层层叠加,以表现大海。因此它主要使用贴布法,也就是将布料一层一层的缝上去。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小猪那本书中较多使用的布艺形式在民间被称为剪布法,这种方法和剪纸有点儿类似,大致是将两三层布料互相衬托,最上面一层布料像剪纸一样剪出形状,下面衬以另外一层布料。使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其一是它能较强地勾勒出线条,形象更古拙;另一个原因是比较容易给人或物的外形制造出一个边框,这与我希望将王小波原著中想要表达的“别人所设置的生活”在图像上有所体现。

作者和编辑背对背:书背后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成为一个儿童图画书作者,对我来说是偶然的。我更看重的是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了两本小书,这是我对自己母亲角色的感触与抒发,它们也是我和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是我与过去所接受的民间美术教育的纽带,也是我与编辑之间相互磨合,共同成长的纽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